一台相机一支笔留作日后的回味之

科索沃行之二

我们这群中国人走在普里什蒂纳的大街上挺惹眼,毕竟亚洲脸与欧洲脸差异明显。

看到好几个欧洲旅游团,他们也对科索沃好奇吗?

离开战争快20年了,在街上巡逻的警察佩带着枪。

我知道任何时候,都别把镜头直接对准这些公务人员,那可是惹麻烦的事儿。

一群男孩女孩迎面走来,看到我们主动打招呼:“你好!”

他们会说汉语?我好惊异。

这条街上也伫立着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雕塑。

看我们能一下子认出来,向导阿西布笑了,居然嘴里念叨了一句“毛泽东”。在他心目中,都是民族英雄。

特蕾莎修女的塑像在阳光下格外慈祥,与在她周边玩耍的小朋友一起,组成了恬静柔美的温暖画面。

与和平势态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悬挂在街边的这些照片。

听说他们是在战争中失踪的人。大多数人有照片,也有的人连张照片也没有。唉!

联合国大会于年12月21日通过决议,宣布8月30日为强迫失踪受害者国际日。

从年开始,各国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来表达对失踪者家人的支持。

这幢办公楼听说是议会所在地,楼顶有旗帜。

出租车敞开车门在马路边等客,我仔细看了,是奔驰车。

再留神看看,公交车也是奔驰的。

马路对面,新建的清真寺已露出全貌,但周边的施工围挡还没撤掉。

一直往前走,我们来到一个院落。

院子里是3层楼的科索沃博物馆,战争期间曾关闭。

展馆里保存着科索沃领导人的生活轨迹、少量的历史文物以及战争中的退役武器等。

科索沃闹独立,使维统方塞尔维亚及独立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国家动乱、民族灾难中,这个地区的人民遭受了巨大苦难。

有组照片,记录了一个家族50口人全被杀害的惨案。

这面报纸墙,都是关于战争的报道。

二楼展厅里是史前文化的遗迹。不允许拍照。

展品有两河流域的石碑、青铜时代和中世纪的陶罐、古钱币、罗马时期的石棺等等。

去往3楼的缓步台的墙上,有幅巨大的特蕾莎修女像。

仔细看过去,发现全都是用小小的订书钉组成的。这得费多大功夫呀!

3楼展室内,有奥斯曼帝国之前的刀、剑、戟等冷兵器,也有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枪炮等。

展品中还有阿尔巴尼亚的几种乐器,好像叫“奇夫特里”、“沙奇亚”之类的。

刚才在街上看见卖乐器的老者自娱自乐。无奈语言不通,弄不清楚那些乐器叫啥名。

离开博物馆,我们在街边稍事休息。

长椅上一位老先生拿出烟来,好客地请中国人吸烟。

他用蹩脚的英语告诉我们,自己75岁了,参加过战争,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战争都是他们一辈子无法抹去的记忆。

身旁,有骑自行车的驴友来水龙头接水喝,看不出是哪国人,他们用骑行这种度假方式过周末。

普里什蒂纳的克林顿大道很有名气。繁忙的十字路口旁,立着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塑像。

向导阿西布跑过去,给大家做拍照的示范动作。

从进入普里什蒂纳市区那一刻起,我就注意到地面上常有一串醒目的小脚印,延绵不绝向前伸展……

它们指向何方?

我以为是种广告创意,感觉它简洁中透着深刻,似乎在引导人们去往某个地方,去消费?去参观?去玩耍?

现在游览即将结束,知道真相的我,开始为这一串串脚印而疼痛、而震撼。

导游告诉我们,这些脚印象征着战乱时失踪的个人。

这人去哪儿啦?杳无踪迹的他们还能回来吗?能再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吗?

一场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这一串串脚印如同一个个大问号,拷问着战争之后的科索沃,拷问着人们的纪念与反思。

我们返回北马其顿,科索沃边检没太刁难。

一位官员上车来,把所有人的护照全部收走。

司机伊万识趣地主动拿了一提矿泉水,紧跟着他进了办公室。

10分钟后,过关了。

再来到北马其顿边检站,伊万下车与向导阿西布一起办手续。也就10来分钟,一切都搞定。

大巴车驶过边检站的瞬间,我们的移动WiFi好用了。

文/摇滚老太图/黄海土豆走进科索沃(上)拉近乎,他终于把“活儿”揽到手扑克牌里的梅花K改国名?它为什么阳光之城奥赫里德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fj/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