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地理沙漠对中国的影响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风光 本文由星球研究所授权发布 大漠简史 文 桢公子 在中国人的世界里, 沙漠总是以荒凉、悲壮的形象示人。 这也并不奇怪。 毕竟在我国, 沙漠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过去视野受限的时代, 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愿踏足的远方。 ▼我国八大沙漠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习惯上,西部干旱区中流动、半流动沙丘覆盖的区域称之为沙漠,而东部半干旱或半湿润区中由固定、半固定沙丘覆盖的区域则称为沙地。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再加上地处边疆, 一度烽烟四起、战火不断。 ▼中国人往往称战场为“沙场”,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与沙漠不无关系。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更与之无关, 只有黄沙万顷,看起来单调异常。 ▼连绵的黄沙是沙漠的基调。摄影师 武林然而实际上, 沙漠之于中国人的意义, 却远不仅于此。 这片60万平方千米的黄沙地, 还有太多特别之处。 I 这个沙漠不一样 世界上大多数沙漠似乎有个约定, 都出现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区域内。 但中国的沙漠偏偏特立独行, 非要在北纬35°-50°的温带区域抛头露面。 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沙丘覆盖的地表区域图,中国和中亚沙漠均分布在温带地区。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在我国西北地区, 山脉和盆地交替出现, 南侧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西侧的帕米尔高原, 北侧的天山、阿尔泰山, 东侧的贺兰山、阴山, 将中间的盆地“团团围住”。 ▼西北地区主要山脉分布。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这里远离海洋, 暖湿气流长途跋涉而来, 水汽早已散失大半, 如今更是“祸不单行”, 遇到了山脉和高原的阻挡。 气流翻越高山时加剧了水汽流失, 到达西北地区时已变得十分干燥, 形成了这里干旱少雨的气候格局。 ▼中国西北的绝大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低于mm,一些盆地中心年降水不足mm,正可谓“春风不度玉门关”。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然而,仅有干旱是远远不够的。 如此广袤的沙来自何方? 包围盆地的高山上, 曾经分布着比现在规模更大的冰川。 随着冰雪逐渐消融, 大量流水沿着山麓向盆地汇聚, 形成众多河流和湖泊。 ▼环绕西北地区的高山上发源出众多河流,纷纷向低洼的盆地汇集。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流水夹带着从山区“搜刮”而来的沙砾, 或是制造出广大的冲洪积平原, 或是在湖泊底部逐渐沉积, 最终在盆地内部,形成了厚达数百米的沉积层。 即便是如今的和田河, 一年携带的泥沙量也在万立方米左右, 这就意味着万年中, 河流流域将出现约米厚的沙层, 相当于40层的高楼。 而实际上塔里木盆地的沉积物,远比这更加深厚。 这些沉积物,成为了中国沙漠主要的沙源。 ▼天山脚下形成的冲洪积扇,摄影师 钟跃每年8月后, 西伯利亚的空气逐渐降温,并向低空下沉, 和南方形成了鲜明的气压差异。 于是寒冷而干燥的气流大举南下。 北部的蒙古高原坦荡如砥, 自北而来的强大气流便由此趁虚而入, 灌入西北地区的盆地和平原中。 ▼西北地区冬季风向示意图。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冬去春来,光秃秃的地面温度迅速升高, 形成的低压抽吸周边空气, 又可谓是“就地起风”。 于是在风力强劲的地带, 满地基岩裸露在外,成为岩漠, 其中不乏形态诡异的岩石。 ▼地表起伏、基岩裸露是岩漠独特的景观。下图是内蒙古海森楚鲁怪石林中的风蚀蘑菇石。摄影师 徐树春在沉积层地带, 大风从地表呼啸而过。 卷起较轻较细的沙尘,形成“风沙流”, 可谓是飞沙走石。 ▼G段的沙尘暴。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沉积层失去了沙尘, 只留下满地粗糙的石砾, 成为砾漠。 由于依然保留着沉积时的灰白色, 也被称为白戈壁。 ▼新疆哈密附近的砾漠。图片源自 VCG到了盆地深处,风力逐渐减弱, 又或是遇到地势阻挡, 沙尘终于落回地面,一切归于平静。 如此长年累月, 堆积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 ▼库木塔格沙漠。摄影师 龍柏山人其中不乏高大巍峨的沙山。 ▼必鲁图峰,顶峰高于地面米,相当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固定沙丘。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更为细小的沙尘则走得更远, 最终堆积形成黄土, 是为土漠。 ▼黄土高原,地表受风蚀、水蚀严重,形态破碎,多数劣地成为土漠。图片来源 VCG(请横屏食用)而一些干涸的河湖周边, 留下了龟裂的黏土,形成泥漠, 或是不断盐渍化,形成盐漠。 ▼泥漠中泥土干裂成无数多边形。摄影师 孙太升不同景观交织错落, 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浩瀚无垠的荒漠风光。 ▼交织出现的不同荒漠景观。摄影师 陈剑峰但风的创造力远不止如此。 它不仅创造了沙漠, 还塑造了形态各异的沙丘。 ▼不同风向让沙丘呈现不同的形态。制图 兰泽玉张靖/星球研究所,参考Lutgens等人《Essentialsofgeology》当风向和沙丘走向垂直时, 连绵的沙丘链便诞生了。 如同瀚海中串联的新月,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沙丘链。摄影师 武林如同密集的波纹,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密集的沙丘链。摄影师 王汉冰如同绵延的山岭, ▼巴丹吉林沙漠。摄影师 吴玮(请横屏食用)或者如同一个爱你的形状。 ▼库木塔格沙漠,沙丘凹面就像一颗心。摄影师 赵来清若两个风向基本一致, 则形成左右均匀的脉络。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垄,如同鱼脊。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如果多个方向的风都不甘示弱, 一种特别的沙丘形态便形成了, 宛如一座高耸的金字塔。 ▼敦煌鸣沙山是典型的金字塔形沙丘,也被称为星状沙丘。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就连沙丘表面, 也被雕琢出行云流水的纹理。 ▼沙坡上优美的沙脊,拍摄于巴丹吉林沙漠。摄影师 武林最终, 中国西北部独一无二的温带沙漠群形成了。 II 水来了 沙漠,似乎是一个与水截然相反的概念。 以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 这里年均降水不超过mm, 最低记录只有5mm左右, 但年均蒸发量可以达到惊人的2-3mm。 几乎没有水的容身之地。 但实际上, 由于中国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 水在这里别有一番天地。 相较于热带, 我国的沙漠在冬季时格外寒冷。 水汽在这里迅速凝结, 常以降雪的形式落到地面, 给沙丘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大雪覆盖沙丘,如同天地的撞色。摄影师 姜鸿高原和山川包围着沙漠, 从其间汇聚而出的河流既是丰富的沙源, 也是不可或缺的水源。 其中最声势浩大的黄河, 一口气串联起3大沙漠, 奔腾着进入遥远的渤海。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旁流经的黄河,此后黄河还将经过乌兰布和以及库布齐沙漠。摄影师 石耀臣(请横屏食用)而其他大多数河流, 则是永远见不到海洋的内流河。 由于水量有限, 加上剧烈的蒸发和渗透, 离开山区后往往消失在沙漠之中。 ▼从昆仑山发源的克里雅河一路向北,最终将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摄影师 文兴华一些“幸免于难”的河流, 则在尾端形成内陆湖泊, 如同点缀在项链末端的珍珠。 ▼居延海是黑河(下游称额济纳河)的末端,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述的就是居延海附近。摄影师 卢文而渗入疏松地层的水分, 则成功地躲避了地表的干燥酷热, 形成地下水。 这些水在地表之下不断汇集, 等待着有一天重见天日。 ▼我国沙漠里的水从哪里来?制图 兰泽玉张靖/星球研究所(左右滑动观看)最蜚声中外的, 莫过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群。 这里分布着多个沙漠湖泊, 在沙山之间星罗棋布。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清晰可见,其中多数位于沙漠东南侧,最大面积不超过2平方千米。图片源自 GoogleEarth一些湖泊有幸得到充足的地下水补给, 湖水适于饮用,是生命绝佳的水源。 ▼巴丹湖,巴丹吉林沙漠中为数不多的淡水湖之一。图片来源 VCG而其他大多数湖泊, 则是蒸发剧烈、盐分积累的咸水湖。 因为独特的微生物或矿物质作用, 呈现出各异的色彩。 ▼巴丹吉林沙漠中呈现粉色的湖泊。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然而即便是咸水湖中, 依然不乏汩汩清泉从地下涌出, 令人叹为观止。 ▼巴丹吉林庙是沙漠中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余年前;旁边的庙海子是咸水湖,但其中却有一口淡水泉眼。摄影师 施维天科学家曾估算, 我国沙漠地区的地下水储量高达亿吨, 甚至超过了青海湖的蓄水量, 是名副其实的“地下海”。 水塑造了不一样的沙漠景观, 更重要的是,为沙漠带来了生命, 也为人类带来了机遇。 III 机遇 春天,沙漠中冰雪消融, 形成了可观的水源。 短短1个多月, 一些植物就可以完成发芽到凋零的全过程, 被称为“短命植物”。 ▼短命植物的平均生长周期仅有75天,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一种短命植物--独尾草。图片来源 VCG或者为了探求深埋地下的水源, 发展出庞大的根系。 ▼骆驼刺的水平根系可以达到20余米,图中的鸟为漠?(jí)。摄影师 张争鸣又或者为了保留好不容易得到的水分, 干脆连叶子也舍弃了。 ▼刚发芽的梭梭,梭梭没有叶片,仅用绿枝进行光合作用。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即便是那些盐分较高的土地, 也能生长高大茂盛的林木。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胡杨;胡杨是泌盐植物,能将转化不了的盐分排出体外,形成“胡杨泪”。摄影师 王汉冰植物的枝叶能有效降低地表风速, 根系则牢牢固结流动的沙砾。 于是当沙丘有10%以上被植被覆盖, 风便再难以使其肆意流动, 形成了固定、半固定的沙丘。 ▼植被占据沙丘。摄影师 张争鸣而那些水源充沛的地区, 更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景观, 分布在山麓边, ▼鄯善县坐落在天山山脉南麓,夹在山和沙漠之间。摄影师 都文明河道旁, ▼塔里木河沿岸的绿洲。摄影师 赵来清湖泊或地下水丰沛的地区间, ▼敦煌月牙泉,由于地下水的补给,一直未干涸。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绿洲”。 绿洲土层深厚、水源充足, 同时又日照充分、温差明显, 格外适宜农作物生长, 对于人类来说,发展生产再合适不过了。 葱郁的小麦, ▼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田野。摄影师 赵来清雪白的棉花, ▼新疆和硕县的棉花丰收,摄影师 王威缤纷的瓜果, ▼葡萄如今已经成为新疆远近闻名的特产。摄影师 赖宇宁都是绿洲给人类的馈赠。 即便在今日的新疆, 占地不到10%的绿洲, 依然是这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地。 而在古代, 绿洲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土, 更是长途旅行者最珍贵的补给站。 凭借着镶嵌在沿途的绿洲, 古人终于得以往来于死亡沙漠之间, 一条串联东西的走廊最终应运而生, 史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如同被绿洲串起来的一条路,著名的“西域36国”即为沿途36个绿洲国家,下图中标注了其中一部分。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请横屏食用)当时的丝绸之路沿线, 可谓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区域。 宗教艺术在这里交融, 佛寺、清真寺遍地开花, 中国文化因此变得更加多元。 ▼敦煌莫高窟。图片源自 VCG商业贸易在这里繁荣, 大蒜、胡椒、香菜, 西瓜、葡萄、石榴, 相继从这里进入内地,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味蕾, 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造纸、印刷、桑蚕等技术则从中国远传西域。 ▼宁夏的西瓜田。摄影师 曾国福丝绸之路对东西发展的贡献, 一时间可谓无与伦比。 但倘若没有绿洲, 这一切都将消失在漫漫黄沙之中。 在绿洲带来的机遇下, 人类文明欣欣向荣, 但背后也隐藏了危机。 IV 灾难 到了唐代, 西北地区依然是广袤的粮仓。 公元年, 中央从陇西收购的粮食超过了全国的30%, 正可谓“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 ——《资治通鉴》 但和数百年前相比, 一些文明却消失了, 比如盛极一时的楼兰, 又如神秘莫测的精绝。 精绝是一个仅有人的小城, 但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 ▼精绝古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曾是尼雅河旁的一片绿洲。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依靠尼雅河的水源, 精绝人种植小麦、培育瓜果、酿造美酒, 打造了一片富饶祥和的世外桃源, 时至今日,这番景象依然令人神往。 ▼尼雅遗址出土的上等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清晰可见。摄影师 刘玉生大约晋代后, 精绝便在茫茫大漠中销声匿迹了。 是因为战火还是缺水? 也许真相永远无人知晓。 但不可否认的是, 汉代时可以流泄千米的尼雅河, 如今长度已缩短了一半, 早已无力为昔日的绿洲续命。 曾经的古城繁华不再, 田地干裂、果园荒芜、树木枯萎、房屋倾颓, 最终被黄沙掩埋。 直到1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称为“尼雅遗址”。 ▼尼雅建筑遗址,立柱之多可见建筑规模的庞大。摄影师 刘玉生到了清朝, 为了恢复宋元明时期衰败的河西经济, 中央在河西区域大量移民屯垦, 人口突升至明末时的8倍, 灌溉面积达到了此前历史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 中国人再度向西北的荒原进军。 然而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下, 水资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0世纪60年代, 由于塔里木河的上游来水大量减少, 下游的罗布泊彻底干涸了。 ▼干涸的罗布泊。摄影师 李学亮而地处甘肃武威北部的民勤县, 由于祁连山冰川退缩、森林减少, 令河流的流量显著降低, 人们不得不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 ▼民勤红崖山水库。制图 王朝阳/星球研究所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 水库蓄水导致下游河湖干涸, 地下水位也随之降低, 更加剧了林地、耕地、草场的沙化。 过去“水草丰美,湖泽广布”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肆虐的沙尘暴遮天蔽日, 人们似乎看不到这座绿洲城市的未来。 ▼在民勤县中渠乡,由于环境恶化,-年间当地人口流失了近一半。其东边余千米的银川也常遭受沙尘暴影响,下图为银川。图片源自 图虫创意不难想象,如若人们袖手旁观, 这里终将走向和精绝古城一样的结局。 而失去了民勤绿洲, 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将连成一片, 形成中国第二大沙漠。 ▼民勤县夹在两大沙漠之间,如同一片绿洲孤岛。制图 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民勤也并非特例,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绿洲变为沙化土地的情况屡见不鲜。 农田退化,粮食减产,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煮一锅”。 草场萎缩,林地消失, ▼20世纪50-80年代,随着塔里木河水量下降,河流下游的胡杨面积减少了70%。摄影师 张争鸣列车停运,机场关闭, ▼年,乌鲁木齐-北京的T70列车遭遇沙尘暴,一侧车窗基本全被沙石击碎,列车晚点32小时。下图为黄沙中行进的列车,仅作示意。摄影师 张一飞造成的影响甚至波及遥远的华北平原。 ▼北京的沙尘天气;曾经北京受沙尘暴影响之严重,一度被戏称为“西北起沙暴,北京下泥雨”。图片来源 VCG20世纪末期,包括沙漠和戈壁在内, 我国沙化土地已达到万平方千米, 并且仍以每年3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 一场“抗争”势在必行。 V 抗争 20世纪50年代, 我国的沙漠科学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 直到年, 宁夏沙坡头建立了第一个风沙观测站, 中国人终于开始系统地认识沙漠、了解沙漠。 ▼刚建立的观测站,现名为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图片来源 研究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fj/5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盘点丨Niche榜单地理位置最好
- 下一篇文章: Niche榜单地理位置最好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