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童庆炳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连城一中童庆炳先生陈列馆举行。童庆炳先生弟子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子林、童庆炳先生亲属、连城县相关部门领导等近百人参加揭幕仪式。

童庆炳先生是连城县人,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级人物,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莫言、余华、刘震云等知名作家曾是他的学生。生前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文学评论》编委,《文艺理论研究》编委。曾任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国内外20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年6月14日18时18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弟子吴子林在揭幕式上深情的缅怀道:“从弯弯柴路到京师学堂,执鞭六十载,以文行教,脉传至今;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著述数十部,永日得销,劲节可风。作为学者型作家,其生命跌宕而丰饶,博雅宏达,可亲可羡;作为学界领军人物,其生命绚烂而特出,豁朗深邃,智圆行方。这是一个智者,流水涓涓溅花;这是一个仁者,高山矗立横霞;这是一个师者,温润施恩如雨。睹其神情,如闻其声,如见心迹,鉴往思来。”

童庆炳先生年12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莒溪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贫困的乡村生活造就了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美丽的家乡山水孕育了他的灵心慧性和诗意情怀,慈爱的祖母和刚强的母亲在他的心田里播下了仁爱正直的种子。他于年从莒溪小学升入连城县第一中学初中部,年考入龙岩师范学校,年被选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年留校工作,此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任教。至年被派往越南河内师范大学任教,至年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任教,至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至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年被派往韩国高丽大学任教,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至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童庆炳先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新时期以来,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领域勤奋耕耘,锐意进取,取得了众多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意义的科研成果,先后出版了《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文学审美特征论》《童庆炳文学五说》《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现代诗学问题十讲》《童庆炳谈文心雕龙》等多部文艺理论著作,发表论文余篇。在这些论著中,童庆炳先生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文艺理论思想,如审美特征说、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说、社会心理与艺术文体二重中介说、文学文体三层次说、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张力说、文化诗学说等。童庆炳先生的文艺理论研究体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审美感受、高度的语境意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辩证的思维方法。

童庆炳先生是一位用全部生命广育天下英才的教育家。童庆炳先生的一生为讲台而生,为学生而生,为教育而生。60年如一日,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把每一次上课都当作“人生的节日”,总是以最细致的准备、最深刻的思考、最独特的感悟、最充沛的热情、最饱满的精神、最明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多年来,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10多门新课,每次上课都要重新准备,从不重复使用讲义。他的讲授内容观点清晰,逻辑性强,情理交融;他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平等交流,春风化雨;他的课堂语言发自肺腑,抑扬有致,入耳入心。童庆炳先生是一位严师,他严格教导学生的故事在一届届弟子中口耳相传;他又是一位可亲的长者,真正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质疑辩难,教学相长。他辛勤培养的一大批人才已成长为学界的重要力量,如罗钢、王一川、孙津、丁宁、周小仪、陶东风、黄卓越、李春青、蒋原伦、李珺平、曹凤、杨乃乔、赵炎秋、李建盛、毛峰、季广茂、郜积意、魏家川、唐晓敏、邹红、苏文菁、蒋济永、裴亚莉、陶水平、刘燕、吴学先、王文宏、贾奋然、陈雪虎、赵勇、王珂、吴子林、曹而云、于闽梅、王柯平、郭宝亮、姚爱斌、杨红莉、吉新宏、耿波、白春香、方国武、王培英、谢慧英、边利丰等。

年10月,“文化诗学与童庆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其家乡连城县举行。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杨少衡,来自全国8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位专家学者以及龙岩市相关部门、连城县领导,童庆炳亲友等多人出席会议。全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张胜友专程为会议发来贺电。数十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

在这一切背后,是童庆炳先生终生奉行的用生命教学、以生命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他曾经说过:“真正的教师应该是用全部的生命书写自己职业的人。他的感觉中要有学生,他的感情中要有学生,他的想象中要有学生,他的理解中要有学生,他的思想中要有学生。必要的时候,他的装束、他的仪表、他的手势、他的微笑,他的生命活动中的一切,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归。教师的生命是宝贵的。他的工作,不仅仅是用话语,是用全部心灵,是用全部生命,他的生命永远属于他的学生。”

文章来源:客家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hb/1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