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革命一流军队需要一流后勤上
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河北译普赛斯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信息来源:译普赛斯技术咨询团队撰写 作者:武牧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首次将战争区分为战略、战术与后勤(即“除战略、战术以外的部分”)三大部分。20世纪初,美国军事后勤理论家、世界军事后勤理论首创者乔治·塞勒斯·索普(Trorpe)在《理论后勤学——战争准备的科学》一书中,更是将后勤视为等同于战略、战术的“战争科学的三大分支之一”。换言之,后勤之于战略、战术,正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无后勤便无战略战术,“任何战略、战术问题都要从后勤的角度加以解决”,后勤保障制约甚至决定着战争的胜败。然而,在具体军事建设实践中,由于后勤在作战中处于从属地位,远没有战略、战术那么“高大尚”,因而很容易被人忽视。相比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在信息化转型过程中,始终将大后勤作为军队转型的重点领域,甚至喊出“没有后勤革命,就没有军事革命”的口号。那么,美军后勤革命究竟是如何推动的?从哪些方面发力?取得怎样的成效呢?作为一支全球远征型军队,当前美军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又是如何高效运作的呢?本文对此一探究竟,希冀对新时代我军大后勤转型起到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 受战争与技术双重驱动,确立“聚焦后勤”理念 年海湾战争,美军获得空前的大胜利,但后勤保障工作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美军在初期部署阶段运抵战区的集装箱达4.1万多个。由于不知道集装箱中装的是什么物资、收货单位是那支部队(或机关)等,作业人员不得不将其中2.8万多个打开、清点、重新封装再纳入运输系统。直到战争结束时,仍有多个集装箱没有打开。此外,无法迅速判明空军超过25万个货架内装的是什么物资。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在历次战争中并不鲜见。例如,在 中,美军曾由于前方物资短缺、后方储备告罄,出现过后勤危机。在后来的越南战争中,美军也一度暴露出后勤保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迅速增长的战争需求、后勤部队集结速度赶不上作战部队集结速度等突出问题。 然而,海湾战争结束后,得胜归来的美军并没有被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所麻痹。美军中高层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后勤问题?特别是伴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大量海外军事基地的撤销或合并,如何才能更有效、更高效地支持和保障海外军事行动呢?另一方面,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美军解决这一问题带来曙光。于是,在战争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一场军事后勤革命悄然兴起。 如同其它历次军事革命一样,思想领域的萌动与破土是这场后勤革命的先导。最早提出“军事后勤革命”的是美国陆军后勤副参谋长约翰·科伯恩。他在年10日美国《陆军》杂志发表《迎接陆军后勤的挑战》一文,指出“如果没有军事后勤革命,就不能完成军事革命”。同年,美国陆军参谋长丹尼斯·赖默尔上将视察国家训练中心旅级数字化部队作战试验后,在对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听证会作报告时也强调,“没有后勤革命,就没有军事革命”。随后几年内,美国国防部、各军种后勤部门领导纷纷发表与军事后勤革命相关的讲话和文章,先后涌现出“全资产可视化”、“敏捷后勤”、“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无缝后勤”等创新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在众多后勤理论创新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为“聚焦后勤”。年,参联会在拱顶石文件《联合构想》中,正式提出“机动制敌、精确打击、全维防护、聚焦后勤”四项未来联合作战原则。其中,“聚焦后勤”成为新世纪美军后勤工作的总原则与总指导。该文件对“聚焦后勤”的定义为:“信息、后勤与运输技术的融合”,即“后勤的精确应用”。通俗地讲,就是要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后勤,使传统的粗放式后勤向精确后勤转变,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资(服务)送达正确的部队”。在“聚焦后勤”理论的总的框架下,“全资产可视化”、“敏捷后勤”、“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无缝后勤”等概念可视为其衍生概念或从属概念。年美国陆军参谋部发布的《陆军构想》及与之配套的具体实施计划——《陆军改革行动计划》与《陆军战略后勤计划》等均大量吸收这些后勤创新理论成果,成为陆军军事后勤革命的指导性文件。此后,国防部于年颁布的《聚焦保障路线图》、于年颁布的《装备保障路线图》,均为基于“聚焦后勤”理论的再规划。 从更宽泛的视角看,“聚焦后勤”理念是信息化条件下后勤理论产物,同时也是信息化作战理论的后勤分支。这一理念是方向性的,不可能一撮而就。时至今日,由于信息化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因而“聚焦后勤”理论依然没有过时,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2、 实施全资产可视化工程,拨开“后勤迷雾” 克劳塞维茨将战场上出现的不确定性称为“战场迷雾”,并指出战场迷雾是阻碍指挥员赢得战争的首要因素。在后勤保障领域,“迷雾”同样关乎军事行动的效率与成败。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后勤资源迷雾”,即后勤指挥员不完全清楚本土、战区、东道国、各级仓库、战地周边市场各类后勤资源(包括补给、运输手段)分别有多少、在哪儿、是否可用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后勤需求迷雾”,即后勤指挥员不完全清楚哪些装备已经损坏或即将损坏、哪些部队需要什么样的后勤资源(包括补给、运输手段)、各需要多少等情况。只有清除这两类“后勤迷雾”,后勤指挥员才能够精准地展开后勤保障规划计划,实现按需保障和精确保障。尽管完全清除后勤迷雾属于理想状态,但现代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拨开“后勤迷雾”带来无限可能。 20世纪90年代初,为驱除“后勤资源迷雾”,美军着手实施全资产可视化工程。顾名思义,“全资产”指大后勤涉及的全部物资资源,包括器材、弹药、油料、食品、医药、运输资产(车船)等。全资产可视化工程就是要综合运用条形码、无线电射频标签、自动化货单等自动查询与识别技术,再辅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与通信技术,获取后勤补给线上全部物资的位置、数量、状态等实时准确的信息。具体而言,还可以区分为“储存中”、“运输中”与“处置中”(即处于采购或修理状态的、订购但未下单的物资等)三类资产的可视化。为普及全资产可视化理念和推广全资产可视化成果,美军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和各级部队进行演示、观摩及有关演训活动;美国陆军甚至还在弗吉尼亚州李堡开办联勤训练班,向来自全陆军部队后勤一线的年轻官兵们讲授全资产可视化课程。 在驱散“后勤需求迷雾”方面,美军主要通过为作战耗体(包括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配备/加装检测与信号发送装置而实现。一是为每名士兵配备便携式身体状态诊断与监视器,自动收集与掌握每名士兵血压、心率、供氧水平等重要指标。结合GPS信号收发器,这些仪器可以及时上报士兵伤亡情况,向指挥所与卫勤分队发出预警。目前,美陆军“勇士”单兵武器系统已经具备这一功能。二是为重要武器装备平台嵌入自动故障诊断系统,自动收集与掌握武器平台的油路、电路、润滑、机械磨损、油品质量、油气混合、制冷、温度等状况。这些嵌入式传感器可以将相关数据(特别是即将达到损耗值的预警数据)实时发送至后勤指挥所,便于装备保障行动决策,进而有助于实现从修复性维修向基于状态的预防性维修的转变。3、 瞄准远征军队建设目标,加大远程投送力量建设 美军是一支全球范围作战的军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潘兴将军便曾带领两百万美军士兵横跨大西洋赴欧作战。因而,美军历来十分重视远程投送能力建设。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由于远在欧洲、中东、东亚的大量海外军事基地被撤销或合并,少量前沿部署的部队很难担负应对不断增多的地区局部冲突的重任。这就对美军的远程兵力投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美军《联合构想》将“兵力投送”作为未来联合部队的一项战略原则。本世纪初,转型中的美国陆军进一步提出一项宏伟的战略目标:“96小时内将1个旅、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5个师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 海上运输是战时远距离兵力投送的主要手段。年“沙漠盾牌”、“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期间,美军95%的物资和99%的石油产品都是通过海上方式运抵中东战区的。然而,期间暴露出后备船队动员反应慢等突出问题,还曾出现装载着第24机步师大部分武器装备的“天火”号轮船在大西洋中途抛锚等事件。于是,美军加大发展海上远程投送力量的力度。海湾战争结束后短短六年时间里,美国海军列装的快速滚装船便由当初的17艘增加至36艘。这种现代快速滚装船(FSS)性能非常出色,最大速度达27节,可装载一个建制陆军旅的装备(包括多台战车)。到年伊拉克战争打响时,美军已表现出更为强大的海上远程运输能力——第4机步师全部辎重装备从位于美国本土德克萨斯州博蒙特等港口快速装载到40艘大型船舶上,然后直接运抵地中海海岸,总用时比海湾战争期间一个重型师运抵地中海地区节省约2个月时间。 与海上运输相比,空中运输具有速度快、反应敏捷、可直达战场前沿或战区纵深地带等先天优势。然而,受运力有限、费用高昂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美军往往用空中运输力量运送“爱国者”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军/师指挥所组件等急需提早展开的关键武器系统或者轻装武器及大部分士兵(包括空降部队)。美军最典型的战略运输机当数C-17“环球霸王Ⅲ”运输机。该运输机有效载荷达16万磅,可持续飞行公里,能够在未经修缮的跑道上(最小长度英尺、最小宽度90英尺)起飞;能够载运名伞兵或一台重达70吨的M1A1重型坦克。在“自由伊拉克”军事行动中,美军用C-17运输机将第空降旅和作为火力支援的第1-63装甲特遣队全部空运至伊拉克北部地区展开作战行动。除C-17外,美国空军还装备数以百计的C-5、C-运输机,战时可为美国陆军远征作战提供支持。 即使在美国陆军范围内,也拥有足够强大的战役战术空中机动能力。美陆军是典型的“飞行化陆军”,除空中突击师编制2个战斗航空旅外,现役的另外9个陆军师(包括第1、2、3、4、25机步师,第1装甲师,第1骑兵师、第10山地师、第82空降师)各编制1个战斗航空旅。每个战斗航空旅编制-架直升机,其中包括60多架UH-60“黑鹰”多用途直升机、HH-60“黑鹰”直升机与CH-47“支奴干”重型运输直升机。经计算,每个战斗航空旅一次可突击空运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约合1个步兵营的规模。海湾战争中,美军第空中突击师曾用60架UH-60“黑鹰”通用直升机和30架CH-47“支奴干”运输直升机,运载首批空中突击部队“坎贝尔”旅从战术集结地域的搭载区起飞,1个多小时后就将名士兵和装备运送到伊拉克纵深内千米处的幼发拉底河谷,为多国部队切断8号公路奠定坚实基础。 除海、空、陆远程投送力量外,美军还将装备与补给战场预置作为辅助手段,以减少战时远程投送力量的压力,同时提高远征作战行动效率。事实上,早在冷战期间美国陆军就已经在装备预置方面获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当时,美军在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都预置有成建制的武器装备与补给,以便在战时直接用于作战行动。这些装备物资可以供几个建制师同时使用。美军每年还会举行代号为“挥师德国”的军事演习,提高部队快速使用这些预置装备的能力。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再加上美军军费削减与战略投送能力的提高,美国陆军对原有装备预置基地进行了重组与合并。当前,美国共保留5个经重新配置的战争储备库:1号储备库位于美国本土,2号储备库在欧洲,3号储备库设在印度洋海域迪戈加西亚岛,4号储备库在韩国,5号储备库在西南亚地区科威特城外坚固的多哈兵营。这些储备库各储备一个成建制旅的武器装备,用于快速应对热点地区可能发生的冲突。其中,3号储备库最为特别——由于配置在海上,因而更为机动灵活,可以迅速抵达全球任何冲突海域。此外,3号储备库还伴随有一支小规模滚装船船队,可以提供了一个建制旅约30天的补给。这些储备库如同“睡莲”一样,一旦遇有战时,便可立即激活并投入实战使用。 ?END? 译普赛斯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立足军事动态和学术热点跟踪研究,着眼于热点性、关键性、长远性装备建设问题,旨在向军队、军内修理企业、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参军民企等单位,提供装备保障、装备研制、防务战略等领域的资料翻译、情报论证、项目论证、技术集成、民参军技术指导等服务,是一家熟悉军队装备情况、掌握战略前沿技术、了解军民融合政策、注重服务品质的综合性技术咨询公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hb/4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莞惠红色干线一期6月初将动工
- 下一篇文章: 深圳宣布投亿个重大项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