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趣事印象派摄影的那些事
摄影好文推荐: 用这5个角度拍人像,太好看了 经验之谈!拍人像,学会这几个技巧太重要了! 手机拍风光大片,这样构图美翻天! 拍人像用这些小道具摆姿势,实用! 拍美食用这几个角度,让你的照片火爆朋友圈 说起“印象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会是摄影,而是绘画。我们所熟知的著名画家莫奈、雷诺阿、塞尚,都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摄影艺术中,也有印象派。印象派摄影正是受到了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其灵感就来源于印象派绘画。我们讲印象派摄影时,绕不过印象派绘画,我们先来说说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的画作往往给人优美的视觉享受,其诞生也充满着趣味性。“印象派”的这个名字的由来,来源于一名当时的评论家对莫奈年展出的画作《日出·印象》的讽刺。因为欧洲画坛一直以来以学院派为主流,讲求绘画细腻,技法扎实,而莫奈的这幅画却一改人们对绘画的认知,不注重细腻的线条刻画,反倒大肆涂抹。“不修边幅”。所以一名评论家毫不客气的讽刺道:“这简直是凭着印象画出的来的。”然而没想到的是,以莫奈为首的当时的先锋画家们索性就将这个称呼当作他们的画派名称。虽然印象派画作在刚刚展出的时候受到了众人的嘲笑,但是,因为他并非是真的胡乱画出的作品,而是用另一种绘画方式表现美,所以,很快的被人们所接受,流行开来。印象派的绘画有一种模糊之感,相应的,由它而衍生的印象派摄影继承了它的特点。最先和印象派画家们有共鸣的是自然主义摄影家埃默森,他提出了焦点理论,告诫摄影师们不用追求整个画面都清晰的效果,照片的边缘模糊会使得照片更加自然。但是,接纳了埃默森这一理论的摄影师们并不是百分百和他的想法一致,他们当中不乏有将这一理论推崇的更加过火之人,这些摄影师追求的不是边缘模糊,而是极端虚化焦点,追求整张照片都达到模糊的感觉,他们就是印象派摄影的开端。从总体上看,印象派摄影作品营造了一种浪漫的风格,从而与传统的画意摄影形成了迥然的区别。印象派摄影师们在创作中,借助针孔镜头和特殊的柔焦镜赋予摄影完全朦胧的印象,或是在印相时使用漫射滤光镜,甚至开始戏剧性地修整负片或是直接在照片上施用画笔以达到朦胧的效果,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印象之感,但与最初的自然主义摄影的先驱埃默森的理论渐行渐远。一位较为知名的印象派摄影家最开始是坚定的自然主义摄影派,但之后他却为印象派站台,在印象派摄影的讲座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锐度和清晰度虽然很重要,但在有些时候,也完全用不着。这位摄影家后来还成了柯达公司的经理。他的著名作品是《洋葱田》,有人认为这是印象派作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自然主义作品。戴维斯《洋葱田》此外,印象派摄影在美国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后文提到的摄影分裂主义中的不少成员如爱德华·施泰肯、阿尔文·兰登·科伯恩等,于年在伦敦举办了"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尽管同样是朦胧效果的画面,和英国人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将印象派技巧应用于风景和人像,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其作品并不仅仅限于形态与影调的优美安排。当然,印象派摄影并不都是赢得一片喝彩的,同印象派绘画遭到讽刺一样,印象派摄影也是有很多人抨击的,抨击他们的理由当然是照片模糊不清。一些评论家无情地讽刺这些"摄影模糊图像学派",甚至连萧伯纳这样同情摄影的作家也承认非常不喜欢这些新的"失真的摄影师"。历经多年,随着摄影观念的迅速转变,许多印象派摄影家也放弃了这种风格,重新探索不加控制的、"直接的"摄影的各种可能,从而也为直接摄影派的出现奠定基础。虽然印象派摄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宛如昙花一现,但是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艺术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感受。印象派摄影的作品中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不可全盘否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hb/5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行组委会招募亨利middot福
- 下一篇文章: 以投促引,基金招商成地方引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