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在冰河时代末期,欧洲曾经是狩猎者的天堂,创造“狩猎者文化”的克罗马农人曾经在欧洲活跃一时。欧洲人在过去一直将擅长狩猎的克罗马农人视为自己的祖先,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欧洲人都并非克罗马农人的后代,一群来自亚洲的农夫将彻底改变欧洲的人口结构。

在欧洲狩猎文化盛行的同时,在亚洲的黎凡特地区,因为狩猎、采集资源的枯竭,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农业革命。最初的农业中心也是最早的农作物驯化的基地。世界上能够驯化成农作物的植物是有限的,有些地区由于没有任何可供驯化的植物,所以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农作物驯化的基地。而黎凡特因为是大量重要农作物的野生祖先的聚居地,因此成为欧亚大陆西部最早的农业革命中心,而欧洲的农业则是从亚洲传入的。

农业起源于亚洲黎凡特地区,经小亚细亚传入欧洲

从采集、狩猎向农业转变的最初原因是出于对大自然气候变化,导致采集、狩猎资源匮乏的无奈。通过考古可知,在农业革命初期,农民同被他们取代的采集、狩猎者相比,身高变矮了,营养变差了,疾病增多了,连寿命也变短了。不过由于单位面积养活的农业人口要远比同面积采集、狩猎人口更多,所以农业部落在与采集、狩猎部落发生冲突时有人数上的优势,因此随着农业部落的扩张,采集、狩猎者都被排挤到了不适合农耕的丛林与荒漠地区。来自亚洲的史前农夫正是依靠农业生产的优势,征服了欧洲大陆。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最早的农业文化中心。在地理上,希腊紧连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是连接欧亚两地的交通要道。创造希腊最早新石器文化的并非欧洲土著,而是来自小亚细亚、黎凡特地区的西亚移民,被称为地中海民族。受气候干旱的影响,实行刀耕火种天然农业的西亚农夫,不仅开始向周边大河流域迁移发展灌溉农业,而且也开始向降雨量较丰富的欧洲扩散,继续进行天然农业的开垦工作。欧洲全年有雨的湿润气候、便于灌溉的密集河网,吸引了因干旱迁移的小亚细亚农夫,他们将西亚的农业文化带入欧洲。

希腊半岛新石器文化分为北方内陆色萨利平原和南方沿岸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等爱琴海诸岛两大区域,其中北部的色萨利平原是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中心。和西亚农业先于陶器出现相同,在希腊农业也先于陶器传入,在约公元前—前年为希腊前陶新石器文化时代,约公元前年后希腊才进入有陶器新石器时代。到约公元前年,希腊半岛色萨利平原出现了一个大规模定居点塞斯克罗(Sesklo),其面积达20万平方米,包括防御城墙、公共谷仓、街道广场以及—座石基土坯房,人口为—人,规模远超过除两河流域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

在塞斯克罗城达到全盛的同时,其周边古希腊第二座古老城镇迪米尼城(Dimini)兴建起来。迪米尼城能生产比塞斯克罗城更富丽的彩陶,其制作风格奔放、富于变化,以回绕器壁的带纹大花之间穿插螺旋纹图案出名,被认为是希腊史前彩陶的杰作。比彩陶更出名的是它的防御建筑,建在小丘之上的圆形城堡长宽均约百米,由内至外共有6道高约2米、厚0.8米的石砌围墙,各围墙之间有横墙阻断,最里一圈墙垣结构最为厚实,其内为一中央庭院,筑有一座长11米、厅内宽约6米的麦加伦型(长方形有柱廊的)厅房建筑,是整个城堡中最重要的建筑物,这种城堡建筑是后来古希腊卫城的先驱。迪米尼的城堡显示出他们更尚武的特征,人口众多的塞斯克罗城最终惨遭迪米尼入侵而被摧毁,以后直到青铜时代的到来希腊半岛才有超过塞斯克罗人口规模的定居点。

古希腊卫城

希腊不仅是欧洲最早的农业中心,也是欧洲农业传播的始发地。与尼罗河和印度河流域不同,西亚的农作物传入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后就难以继续扩张。由于埃及和非洲其他地区的地理隔绝性,农业种植仅限于尼罗河下游两岸,尼罗河以西的沙漠地带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尼罗河第一大瀑布以南的激流险滩,及非洲内陆的热带草原与热带雨林气候同样不利于西亚麦类作物生长,这也是黑非洲地区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至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属于季雨量大、长期高温的热带季风气候,不耐湿热的西亚麦类作物在此也水土不服,南亚农业的全面普及要等到水稻普遍种植后才得以实现。

相比之下,欧洲南部沿海地区和农业发源地西亚黎凡特同为地中海气候,西亚农作物在此扩张毫不费力。原始农业由于采取刀割火种的方式,经常需要更换地点,有迁移性的特点,故又被称为迁移农业。而欧洲平原多、降水多,正适合迁移农业的扩张。来自西亚的农业文化很快从希腊扩张到了整个南欧三大半岛和欧洲南部沿岸地区,南欧三大半岛自东到西依次是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也是欧洲文明依次出现的地方。其中巴尔干半岛又称为东南欧地区,包括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原南斯拉夫各国等;亚平宁半岛就是意大利半岛;而伊比利亚半岛是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半岛。

从约公元前年开始,农业从巴尔干半岛西端沿地中海一线扩张,到约公元前年已扩张至意大利全境并西至法国南部及西班牙、葡萄牙沿海地区。由于该线路文化陶器表面多压印几何纹做装饰,所以被统称为印纹陶文化。印纹陶文化不仅在欧洲地中海沿岸传播,还扩张到西北非地区,由于东北非埃及尼罗河以西的沙漠草原不适合农业种植,所以农业无法进一步向西扩张,但是在纬度较高、邻近欧洲的西北非地区和欧洲南部一样为比较湿润、降雨较丰富的地中海气候,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在西南欧西班牙和西北非摩洛哥之间直布罗陀海峡其最窄处宽仅13公里,约公元前年,欧洲印纹陶农业文化正是经此传入非洲,形成西北非的地中海印纹陶文化。

农业在欧洲的扩张

农耕社会除了在南欧地中海沿岸扩张外,也向中欧和西欧扩张,这次扩张可能源自一次灾变。约公元前5年,全球气候迎来一个变暖时期,地中海海平面不断上升,最终突破了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地峡形成土耳其海峡,海水经土耳其海峡进入巨大的尤克森湖中,将其变成了面积更大的黑海,黑海的泛滥使得北岸欧洲的农耕社会开始迁入中西欧地区。

中西欧地区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与黎凡特地中海沿岸气候不同,所以农业扩张较为困难。不过欧洲内陆密布的河流为农业扩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干旱地区的大河流域不同,欧洲农业沿河迁移主要不是为了便于农业灌溉,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内陆大部分土地为森林所覆盖,新石器农夫没有大面积开垦茂密丛林的能力,河谷地区的森林不太茂密,可以开展集约型园圃农业,同时河流还为农业扩张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在新石器时代欧洲的湖岸水域地区还出现了湖桩建筑,通过在水下竖立紧密排列的木桩,在木桩上平铺涂有黏土的木板形成建造房屋的平台,从而制成建在水上的桩屋。代表有阿尔卑斯的史前湖桩建筑群,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复原的阿尔卑斯史前湖桩建筑

多瑙河被誉为欧洲的母亲河,也是这次农业扩张的生命线。多瑙河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欧洲第二长河,它发源于德国南部,自西向东共流经9个国家后注入黑海,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早期欧洲农夫正是从注入黑海的多瑙河出发,一路沿河扩张,将农业传入德国南部多瑙河的源头。在多瑙河源头不远处就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莱茵河,农夫继续顺着莱茵河北上,至约公元前年,农业已达莱茵河入海口处的荷兰鹿特丹,并进一步扩张到周边法国北部塞纳河一带。因多瑙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常见各种线状刻画纹,故又称为线纹陶文化。

多瑙河

这一路多瑙河线纹陶文化的气候普遍阴冷潮湿,在西亚、南欧的大麦加牧羊组合在此并不适用,所以该地居民以种植小麦、牧牛为主,后期出现养猪,牛被认为来源于西亚,猪则是从本地欧洲野猪驯化而来。西亚、南欧流行的泥砖房、石凳在此也被当地来源丰富的木头和茅草建成的长方形房屋和木制长椅凳取代。在线纹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5年的木结构的水井,采用了已经最早的榫卯结构工艺,其年代早于中国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的木构水井(约公元前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结构的水井[1]。

欧洲新石器时代所留下的最著名的遗存就是所谓的巨石建筑群,约公元前—前年,欧洲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巨石建筑,被称为巨石文化,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后来遍及整个欧洲西部地区。

巨石建筑可分为石墓、独石、列石、石圈、石座、石台、石庙和金字塔形建筑等,所用石头规模巨大,后世多传说为巨人所建。位于法国的卡纳克石阵建造年代起于约公元前年,是由块巨石,排成长约米、宽约米的矩形石阵,石块中最大的重约吨,高达20米,是早期巨石阵的典型代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以北的博因河谷巨石墓地由三座大型石墓组成,其中最大的纽格兰奇巨墓约建造于约公元前年,由20多万吨石土块垒成,共用了97块数吨重的大石头铺就;马耳他岛上的巨石神庙群也都是用数吨石灰岩巨石建成,其中最高的神殿高达8米以上,神庙前有长达米的铺路石板。除了在地上修建神殿外,马耳他居民还在地下10米深处建起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作为用来举行关于死亡、丧葬和来世的死亡神庙。

马耳他巨石神庙

最著名的巨石文化建筑当属约建于公元前—前年英格兰索尔兹伯平原上的巨石阵,巨石阵由多块,高6—7米,单块重30—50吨的巨大砂粒岩环绕而成,形成柱廊形状。考古证明,巨石阵并非修建于一时,而是在千余年中分几个不同阶段完成的。巨石阵采用木结构建筑常见的榫卯结构,但是这其实是十分费力而又效果不佳的石材连接方法,榫卯结构更适合木材建筑。研究认为石阵的榫卯结构制作可能来自当时附近的巨木阵,巨木阵距离巨石阵只有多米,由环绕深坑的大木柱组成,其规模与巨石阵不相上下,只不过是用木头建造的,被认为可能是巨石阵仿造的前身。

[1]在此之前西亚黎凡特地区叙利亚戈兰高地就已经发现一口约公元前年以前用玄武岩制成的世界上最早的古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jj/1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