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渔业日我们为何要
前言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统计显示,全球约有12亿人依赖小型渔业为生,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野生海鲜。而在海南岛上多个小渔村,这样的小型渔业,以从业人数和渔船数来看,都占到了70%以上。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水产品的稳定供应、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滨海生态环境都会产生直接、显著甚至不可逆的影响。 年,WWF“蔚蓝星球基金”资助支持了智渔小型渔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渔二代引领下的海南渔业社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共同探索重构“人-渔业-海洋”的关系。 今年渔业日,熊猫君也邀请了智渔的创始人韩寒来为我们分享海南本地小型渔业转型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群生计渔民的生活中…... 和船见最后一面 01 这张照片是五年前在三亚的鸿洲码头拍摄的,这个码头当时已经被开发成了游艇码头,但对于那些世代依海为生、以舟为家的渔民来说,这自古以来就是天然条件最好的渔港。 在这里我遇到了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让我尝自家手工做的马鲛鱼饼,那种滋味至今难忘。但是,不论我自己还是他们,都没有想到,不到三年,他们就不得不和生活了一辈子的船告别,再也无法回到这个停靠了万千个日夜的码头。 有天一大早,他们来到码头,找到自己即将被拆解的渔船,对旁边的年轻人说,麻烦你帮我们拍张照吧。他们说,一辈子了,从出生到结婚、到把小孩养大,基本一生都在船上度过了,之前从来没有跟船拍过照,现在船要没了,怪舍不得。 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那些捕鱼的船太脏乱差,破坏海洋资源,还污染了城市海岸风景线,在这个全面升级发展现代化的城市,我们似乎不再需要这样"落后"的元素。 这些年,我们对海洋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也为“东海无鱼”、“长江无鱼”大声疾呼。但也经常会有一种观点认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责任群体,是这群在海上出生入死的渔民,那些起早贪黑在海边养鱼养虾的人们。 当我们在餐馆酒楼里大快朵颐,肆意享受海洋馈赠的时候,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人类与海洋的矛盾都甩给他们吗? 竭泽而渔的背后 02 这是王叔骑着摩托去卖鱼的背影,他是海南临高新盈港的捕鱼高手,也是村里现在为数不多的渔民。 这些年,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曾经喧闹的渔港日渐冷清。王叔记得上世纪80年代,渔业是最早被放开的行业,从集体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他老爸曾经是国有渔业公司的工人,一看国家鼓励渔业市场化发展,立刻跟兄弟几个凑钱造了条船,他当时十几岁也跟着老爸出海。 那时候鱼多、价格又好,他们家很快就买了摩托车、彩电。还有很多来自四川、湖南的,被他们戏称为"大陆仔"的外地民工抢着要到他家船上打工,出一次海的收入抵得上这些农民种地一年的收成。他们是专业的"捕鱼手",是村里最体面的人。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0年以后,王叔说,不知道是气候变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渔汛越来越短,近海那些他们最熟悉的鱼儿产卵洄游的地方,也都不断被各种填海造地、港口码头的建设而改变了潮水的流向。 那天,王叔抓了差不多斤鱼,很热情地非要给我们几条带回去吃,但是我们看了一下,这些抓上来的鱼很多都没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小可捕尺寸啊!也就是说,人家小鱼还没结婚生孩子就被我们捞着吃了,这样下去王叔能抓的鱼、我们能吃的鱼都只会越来越少。 破坏资源并不是王叔的初衷,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恶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发现其中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一条,就是这几十年来渔民相互共处的方式、渔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悄然发生了变化。 王叔感慨,年轻时最喜欢唱那些告诉你如何按四季潮水的规律、捕捞时令当季鱼的歌谣,全村的人一起造船、出海、补网,一起围着村头的妈祖庙祭海。而现在的渔村名存实亡,海上遇见同村人的船,高兴不起来,还有点嫌弃,生怕人家抢先一步赶上鱼群呢。 年轻人一个个离开渔村去城市打工,或者就近在滨海旅游地产里当个保安做个服务员,村里想搞个祭海拜妈祖的仪式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村落原有的秩序被逐渐瓦解,社区逐渐被空心化、边缘化。 王叔说,当年他中学毕业后,就被老爸叫回家打渔,不仅因为好赚钱,更因为那时候家里有船、能出海的渔民被周边乡镇有女儿的人家早早托了媒婆说亲。现在,就是赚再多钱,他也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干渔业了!他不希望后代因为是个打渔的而被人瞧不起!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很争气,今年刚刚考上了大学。好啊,至少孩子不用再打渔了!" ——嗯,至少孩子不用再打渔了!? 如果连渔民自己都认为这个行业没了盼头,认为干这行是最后的选择,我们还谈什么渔业可持续发展呢? 渔民之间多了冷漠与嫌隙,渔民和外界社会之间少了尊重与信任,我们共同解决海洋环境危机的信心从何而来? 传统渔业注定消失吗 03 也许你会说,我们将来都是靠机械化、规模化、工业化的渔业,不指望这些传统渔民。超市里,我们常见的切割、包装得整整齐齐的水产品,似乎都是来自流水线、工业化的源头,好像和这些参差不齐的渔民渔船没有关系? 实际上,我们吃的大部分水产品都是来自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渔民或养殖户,学术上称他们为小型渔民,通常指的是用船长小于12米的渔船、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的,或在陆地上用几十亩的鱼塘养殖鱼虾为生的人,不同于工业化捕捞和养殖,他们主要还是靠手工劳作,凭经验生产。 看似一个个微小如蚂蚁,但加起来却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统计显示,全球约有12亿人依赖小型渔业为生,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野生海鲜。而在我们海南,这样的小型渔业,以从业人数和渔船数来看,都占到了70%以上。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水产品的稳定供应、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滨海生态环境都会产生直接、显著甚至不可逆的影响。 过去五年里,我们在努力地认识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跟买鱼和吃鱼的人沟通,促进他们相互之间更好的协作。为了认识他们,我们走访了海南三十几个渔村,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了渔民和渔村风貌。 这些记录包含了产业现状、今昔变迁、资源环境、发展挑战,乃至习俗传承、生活流变、图腾信奉、人心敬畏等,这些事关社会的良心,触及从业者的执心、管理者的政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rk/5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哥大禁止70名違規國際旅行學生到校上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