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西伯利亚第一大城市地球知识局地球知
俄罗斯的国徽上,有一只奇怪的动物,外表像是老鹰却又长了两个头颅。 它就是曾经东罗马帝国的象征——双头鹰,宣示拜占庭领土兼跨欧亚,罗马皇帝同时是东方和西方的君主。这一标志后来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继承,成为了俄罗斯人扩张意志的实体标记。 拜占庭和俄罗斯分别对应了 欧洲与亚洲相连接的两个方向 不过一个是海陆双头鹰,一个是陆上双头鹰▼ 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都在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于19世纪末达到了它理论上的扩张极限,但帝国乌拉尔山东侧的广大领土对于莫斯科来说太过遥远。于是在年,俄国开始修建贯通东西的西伯利亚铁路。 西伯利亚铁路的东方终点站——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火车站 (图片:C.NaSongkhla/Shutterstock)▼ 这条铁路为后来的莫斯科政府拉来了无数矿产、牲畜、原材料,以及全俄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 1.莫斯科2.圣彼得堡3.新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大铁路 16世纪,从金帐汗国控制下独立的莫斯科公国开始走向扩张的道路。在兼并了乌拉尔山以西的诸汗国之后,俄族商人和哥萨克骑兵继续向东探索,来到了鄂毕河沿岸。 从东欧跨过乌拉尔山脉就到了鄂毕河流域 西西伯利亚的第一批大城市就在这里 鄂木斯克、托木斯克、新西伯利亚等 (横屏观看)▼ 那时这片土地被蒙古后裔建立的西伯利亚汗国所占据。蒙古征服世界的帷幕落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昔班被分封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蓝帐汗国。后来昔班的后代将这里称为“西伯利亚”一说是指昔班的土地。 鄂毕河沿岸有着广阔的草原 但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时间还是相当寒冷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很难说是多么好的草场 (四月份的鄂毕河沿岸,巴尔瑙尔附近河段) (图片来自:NASA)▼ 尽管蒙古人和其他原住民族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数百年,但是西伯利亚恶劣的环境限制了当地的人口和生产力的发展。当他们遇到西来的俄国人和哥萨克骑兵时,根本无力组织像样的抵抗。 公元年,西伯利亚汗国与名哥萨克士兵展开决战,随后战败而国灭,沙俄顺势将版图扩展到这一地区。 哥萨克在俄国扩张史中起了长期作用 在广阔的西伯利亚还是最适合这种草原骑兵推进 (19世纪末的哥萨克骑兵) (图片:wikipedia grandpa)▼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在征服东方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直到俄清雅克萨之战才暂时停下了脚步。年,俄罗斯帝国通过与清朝的《北京条约》明确了在远东地区领土范围,得到了南至海参崴的领土。 俄国向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扩张道路上 对手远不止一个西伯利亚汗国 不过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是不能打... 使得俄国人在亚洲大陆实现了另一种殖民帝国 (横屏观看)▼ 此时的俄帝国,至少在领土规模上远超罗马的辉煌,成为了欧亚大陆上领土最广袤的帝国。但现实是,这个帝国大而不强,沙皇的命令难以传遍庞大国土的每一个角落,远在圣彼得堡的皇庭的一道指令,下到日本海沿岸的海参崴的时候最快也需要半年。这不符合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管理需要。 而且在俄国人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之前 俄国疆域的最东端是在阿拉斯加 这个距离如果陆运传递消息,简直难以想象 (图片:TroyPerano/Shutterstock)▼ 同一时间,大洋彼岸的美国给予了俄国启发。年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过去从纽约到旧金山最快也要走六个月,而铁路建成后只需要七天。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俄国学者不断地提出关于修建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设想,但都未得到政府的支持。毕竟修筑这样一条铁路耗资巨大,而且贫瘠的西伯利亚很有可能让铁路的运营收不回成本。 不过比较一下两国就可以发现 西伯利亚铁路的长度要长得多 而且沿途纬度更高、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少▼ 直到90年代,事情发生了变化。沙俄于年出台法案废除农奴制,同时需要农奴缴纳一笔高额的赎身费。三十年过去,大量农奴已经完成了赎身的过程,但俄罗斯落后的工业化程度还不足以完全消化这些获得自由的农奴,农地仍然是安置他们的最佳选择。 把这些农奴送到西伯利亚去开荒,既能解决过剩的人口问题,又有助于改变当地的民族结构,对于皇庭来说一箭双雕的事情。 沙俄最好的农业土地还是在东欧(尤其乌克兰) 如果有一块自己的地那确实是很好的 不过工业化早期,人口增速很快,土地也开始不够 (图片:Nordroden/Shutterstock)▼ 虽然西伯利亚开荒听起来令人生畏 但在纬度较低的南部一线 还是有很大的农业发展空间的 (图片来自 deposit/图虫创意)▼于是年沙皇正式颁发命令,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由刚刚完成环游世界壮举的皇太子尼古拉(即后来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主持开工仪式,并担任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主席。 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开始了。 新西伯利亚,尼古拉二世的纪念碑 (图片:MaksimGulyachik/Shutterstock.)▼ 鄂毕河上的交通枢纽 当时俄国的铁路修筑技术并不成熟,也因为领土广大,对于山川河流选择能绕就绕,尽量避免修建隧道和桥梁。 但也有绕不过去的河流,鄂毕河就是这么一条。 修通西伯利亚大铁路,鄂毕河是一定要过的 (横屏观看)▼ 鄂毕河桥梁的工程从年开始,俄国前后征召了数千名工匠来到西伯利亚巴拉巴草原南部的鄂毕河两岸。 为了安置这些建筑工人,也为了有意识地拓展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点,当局为这些工人修建了安置房。工人们在两岸扎根,形成了村落。为了纪念尼古拉二世,新村被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基村。 当地早期定居者 (图片:wikimedia)▼ 到年铁路完工的时候,尼古拉耶夫斯基村已经是一个人口超过人的大村落了,对于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来说,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居民点。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越铺越远,更多俄罗斯人从欧洲部分穿过乌拉尔山来到西伯利亚寻找新的机会。尼古拉耶夫斯基村也被升格为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市。 先把教堂建起来,一座城市也就有了精神主心骨 (新西伯利亚-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图片:wikimedia)▼ 不过当时在来到东方寻找机会的俄罗斯农民眼里,这个小城市并不吸引人,他们宁愿去叶卡捷琳堡、鄂木斯克,甚至更远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去。 因此在19-20世纪之交,俄国数百万人移民亚洲部分的大潮中,新尼古拉耶夫斯克人口也只堪堪过万。 而且既然是向东开发,为什么不直接去海参崴呢 留在中转站,不如直接去终点 (图片:shutterstock)▼ 转折发生在年。 这一年这座鄂毕河上的小城镇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普及初等教育,这在当时的全俄都是相当先进的。 第二件事,决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命运。 年俄国帝国铁路委员会决定将阿尔泰地区纳入西伯利亚交通线,修建一条从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向南延伸的铁路,该线路的终点是今天哈萨克斯坦的谢米市。 这使该市一下成为了俄罗斯亚洲部分最大的交通枢纽,连接了中亚、远东和欧洲。 本来只是西伯利亚铁路上无数中间站的一个 现在成了连接哈萨克斯坦的枢纽 (横屏观看)▼ 新路线的修建让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成为了众多商人前往的热点城市,在该路线还未完成的时候,就已经有7家银行入驻了这座小城市。资本完善了这里的设施,医院、教堂和工厂慢慢发展起来,也吸引了更多人气。 年代的新尼古拉耶夫斯克 (图片:wikimedia)▼ 两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应对西线的战争,帝国需要源源不断地从东部获取养分,位于东西交流节点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市一夜之间成为了国家后勤中心。除借铁路转运东部物资外,中央还决定在这里建造一个后勤营养中心,容纳人同时劳作,每天可烘烤磅的面包,年生产1万箱罐头。 作为战时第11西伯利亚步枪师司令部的所在,该市更是收容了多名军事动员人员,8名战俘,以及个军属家庭和不计数量的难民。 这些人的到来极大地充实了这座西伯利亚荒野城市的人口,随着食品、服装工厂的建立,很多人最终都留在了这里。 新西伯利亚卫星图,穿城而过的就是鄂毕河 (图片来自:NASA)▼ 远东芝加哥 让这些移民选择抛家舍业留在新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时政的变动。 一战期间俄国社会矛盾激化,苏维埃政权风头正劲,而后苏俄经历了数年的内战,当一切最终尘埃落定的时候,新移民已经不愿也不能再离开了。 在一战后的残酷内战中 西伯利亚铁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 拿下多少铁路,就能向东推进多远 (横屏观看)▼ 年,苏联在西伯利亚的行政区进行了重新规划,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成为了西西伯利亚地区的行政中心。次年带有封建帝王气息的城市旧称被更改为“新西伯利亚”。 将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更名为新西伯利亚的法令 (图片:wikimedia)▼ 这时新西伯利亚已经有12万人口,是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以东最大的城市。在苏联政策推动下,一系列政府机构进驻了这座城市,议院、执行委员会、劳动宫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看出苏联在有意打造一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 新西伯利亚火车站 (图片:StockphotoVideo/Shutterstock.)▼ 稳定了政局的苏维埃政权开始着力发展经济,沙俄时期的计划被重新提出。 这其中就包括进一步依靠铁路来加强和中亚的联系。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土西铁路的建设位列名单。这条线路将中亚的塔什干、比什凯克、阿拉木图等城市相连接,与来自中国新疆的北疆铁路汇合,最后通过新西伯利亚市接入今西伯利亚大铁路。 苏联铁路网中的新西伯利亚 (年铁路地图)▼ 土西铁路对新西伯利亚市的发展是立竿见影的,每年新西伯利亚市的七个火车站货物周转量高达数百万吨,来自西伯利亚的木材、煤炭、石油;来自中亚的牲畜、毛皮、金属矿产和来自欧洲的机械、建材都在这里集散。 一车一车又一车 (图片来自 deposit/图虫创意)▼新西伯利亚本身的工业水平也在苏联城市的平均之上,作为一战期间的后勤营养中心,它的设施能生产大量的清洁用品、纺织品、食物调料等产品,在和平时期仍然是苏联境内为数不多的轻工业城市。 在苏联的大力发展下,二战前夕新西伯利亚的人口增至40万,在亚洲部分接近了有近年历史的叶卡捷琳堡。在俄罗斯传统亚洲版图上出现两强并遇的现象。 二战让这座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苏联前期在东线战场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得不将大批工业设施、军事物资、科研人员和伤员转移到乌拉尔山以西的地方。 不过在西伯利亚,铁路积雪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对于俄国人来说,破冰铲雪都是传统艺能了 (图片:ok_fotoday/Shutterstock.)▼ 新西伯利亚以及交通中心的地位和远离战线的区位优势,在战争期间得到了34个国防工厂、4个研究所、8个建筑和装配基金会以及设计组织的转移分配。 为了援助前线,新西伯利亚的工厂不分昼夜生产了总数为16.8万单位的战车、坦克和航空器、1.6亿发子弹、18.2万个光学瞄准具、6辆装甲列车和万套军装。 这辆估计很多人都能认出来 新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博物馆 (图片:ok_fotoday/Shutterstock.)▼ 战后,新西伯利亚市的工业、人口、经济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这座只有60年历史的荒野城市一跃成为了继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之后的全俄第三大城市,至今这个地位仍然没有动摇。 作为西伯利亚第一大城市 没有大裤衩,可以有一个小裤衩 (图片:StaroverSibiriak/Shutterstock)▼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ok_fotoday/Shutterstock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wz/11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要对意大利人放拉德茨基进行曲,除非
- 下一篇文章: 陈云初心和使命的确立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