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编者按:年对于战争片史上可谓是相当有意思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上映了两部有关奥斯曼帝国战争题材的大投资电影,一部是讲述奥斯曼帝国攻克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征服》,另一部就是今天要讲的《维也纳之战》。这两部电影不仅是同一年上映,其实他们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两部电影几乎都引起了当时战争参与国网民之间的“大论战”。那么今天就先说一下其中的《维也纳之战》。

▲《维也纳之战》海报

整部电影基本都是围绕着历史上所真实发生的,奥斯曼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波兰—立陶宛联邦所发生的维也纳之战,不过这部电影对于历史事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改动,而这些改动,也最终导致了波兰和奥地利网友之间的大论战。

电影中的重要人物马可·阿维亚诺,此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电影中依然对其过于神话,但在维也纳之战中,也正是这位修道士的奔走疾呼,才将本因三十年战争而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邦国,又一次拉入对抗奥斯曼帝国的统一战线。

▲在维也纳竖立的马可·阿维亚诺像

▲电影中的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

电影中的一个复原很好的细节是奥斯曼人的确习惯于将一些华丽的战锤作为指挥棒使用。不过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奥斯曼人缠头巾时,并没有像电影中卡拉·穆斯塔法那样,单独留一条白布挂在脖子上的习惯。这种头巾习惯,其实更接近16/17世纪的威尼斯人。

▲历史上的卡拉·穆斯塔法。卡拉·穆斯塔法出生在阿尔巴尼亚

在电影中,穆斯塔法的妻子是他从意大利掠夺而来的女人,这一点是和历史严重不符,历史上,他的妻子是出身于名门科普吕律家族,这个家族作为大维齐尔统治了奥斯曼帝国多年,并且一手缔造了奥斯曼帝国在穆罕默德四世时代的中兴。而卡拉·穆斯塔法能够荣登大维齐尔之位,除了他在乌克兰地区的“战功”,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和科普吕律家族的裙带关系。

在道具还原上,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可以说都是槽点满满,不仅导演很奇怪的将整个奥斯曼军队的主色调设计成了黑色,同时在铠甲方面也相当的敷衍。

电影中,那些向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正面发动骑射冲锋佯攻的奥斯曼骑兵,根据奥斯曼帝国军队的结构,是负责突袭以及正面突击的阿金日骑兵和西帕希骑兵。电影中他们的铠甲,基本就是低配版的奥斯曼帝国链板甲。

▲历史上的西帕希骑兵

虽然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中,西帕希骑兵都是人马俱甲的具装重骑兵,但其实17世纪末期,还是要相当多的西帕希骑兵,选择轻装或者是简单穿着锁子甲甚至来自欧洲的胸甲冲锋。因为他们的传统铠甲,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在面对欧洲战场上的火绳枪时,作用并不是很大。

▲传统印象中,身着沉重铠甲的西帕希骑兵,不过到了十七世纪末期,这种具装骑兵其实已经走向衰落

▲在电影中,从侧翼向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发动冲锋的奥斯曼骑兵

这些骑兵应该属于奥斯曼帝国中最为精锐的卡皮库鲁骑兵。只是导演的简化,让本应精锐的卡皮库鲁反倒更加寒酸。

装备精良的卡皮库鲁骑兵,由于他们作为中央禁军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往往有更多的资金装备更好的铠甲。所以及时到十七世纪末,相比于已经开始变得寒酸的西帕希骑兵,他们依然使用多层沉重且昂贵的奥斯曼传统铠甲。

▲电影中的耶尼切里禁卫军和普通的征召步兵

导演在整部电影中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将本来是属于给骑兵装备的奥斯曼圆盘甲,设定成了给步兵使用的铠甲。而且还有个问题是,作为帝国精锐步兵的耶尼切里,其实很少会像电影中那样独自进行一线冲锋。

▲历史上的耶尼切里步兵,耶尼切里不仅不会穿戴铠甲,而且他们的服装即使在作战中,也常常是相当的华丽,充斥着传统的奥斯曼品味

不过,被电影里敷衍对待的却也不仅仅是奥斯曼帝国军队。在电影中,哈布斯堡皇室一方为代表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待遇,其实比起奥斯曼军队也好不到哪去。

▲电影中负责守城的恩斯特·斯达姆伯格伯爵和他率领士兵

在历史上,斯达姆伯格伯爵麾下的维也纳守军只有一万两千步兵,五千名警察,以及大量志愿者和火炮组建的守城部队。他们在面对十余万奥斯曼大军的围攻中,坚守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这才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的功绩,在电影中被一笔带过。

▲历史上的恩斯特·吕迪格·冯·斯达姆伯格伯爵

▲电影中率领哈布斯堡军队的洛林公爵查理

洛林公爵可以说是真正的命运多舛。早年由于洛林被法国吞并,因此他只得投奔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在维也纳之战中,作为哈布斯堡两万主力军队的指挥官,他成功牵制了部分奥斯曼军队,使其无法投入围城战中。在最后决战中,他在多瑙河一线再一次成功牵制住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给波兰—立陶宛国王杨·索别斯基的突袭创造了机会。

▲历史上的洛林公爵查理

电影中的哈布斯堡军队和历史上的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当时哈布斯堡的军队,也已经出现了近代军队的许多特征。当时的哈布斯堡步兵已经舍弃掉在火器时代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铠甲,而骑兵使用的武器,也都是火枪和骑兵剑,而不是电影中的长矛。

▲电影最后,杨·索别斯基带领波兰翼骑兵发动最后攻势

电影对于波兰翼骑兵的复原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不过电影中对于波兰人的作用,确实由过分夸大的嫌疑。历史上,索别斯基为了能够及时支援维也纳,因此只带领了两万两千人左右的军队。而且其中很多步兵,还与骑兵分开,负责和洛林公爵查理率领的哈布斯堡军队夹击奥斯曼军队。此作为填充,索别斯基所率领的骑兵,有相当数量的神圣罗马帝国各邦骑兵加入其中。而且在发动最后冲锋之前,奥斯曼军队已经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失败边缘。

▲波兰—立陶宛国王杨·索别斯基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相比土耳其民族狗血大剧《征服》,无论是道具还是剧情,其实都要劣质不少,不过在欧洲基督教和穆斯林关系日益微妙的年代,由欧洲国家拍摄这种题材的电影,可能以后会越来越难看到了吧。

最后电影评分环节:

除了波兰方面,

无一例外走心的还原:2分

剧情散乱,

最后高潮部分无力,

泪点渲染不足:1分

苍白并且和当时时代背景不符的说教环节:1分

不断重复的打斗镜头,

以及廉价的特效:-1分

总分:3分

不推荐

最后要为大家推荐的电影,是年上映的罗马尼亚电影《勇敢的米哈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或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wz/1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