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行业深度报告二
北京中医医院酒渣鼻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 文章大纲 汽车传感器:智能汽车的“眼睛”,有望率先放量 车载显示:智能驾驶直观感最强领域,智能化初期增量空间巨大 汽车PCB:竞争格局分散,行业性机会可期 智能语音:行业空间尚小,国产厂商已占据领先优势 车载HUD:乘自主品牌汽车搭载放量东风,国产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汽车电子 汽车传感器:智能汽车的“眼睛”, 有望率先放量 毫米波雷达:国产24GHz产品已经量产, 77GHz市场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毫米波雷达对外界环境容忍度较高,对烟雾、灰尘的穿透能力更强,可适用全天候的工作环境,且成本处于千元级别,相较于激光雷达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毫米波雷达主要分为24GHz和77-79GHz两种,其中24GHz毫米波雷达主要用于中短距测量,技术壁垒和成本相对较低,在汽车盲点监测、变道辅助等方面应用广泛,是市场上的主流毫米波雷达产品。 由于中国、日本等地区目前尚不允许79GHz频段的使用,77GHz是目前市场上最主要的长距毫米波雷达产品,其探测距离可达-米,探测精度为24GHz雷达的3-5倍,但技术壁垒和成本都比24GHz毫米波雷达更高,目前主要应用于自动驾驶、前向碰撞预警等,未来随着技术的成本和价格的下降,有望成为毫米波雷达市场的主流。 海外传统Tier1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厂商77GHz毫米波雷达逐渐开始量产,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目前,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竞争集中度相对较低,尚未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行业前五大厂商分别为博世、大陆集团、海拉、富士通和电装,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达68%。 传统车厂Tier1供应商凭借下游客户优势,在毫米波雷达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由于各巨头的市场定位侧重不同,海外厂商在毫米波雷达方面的布局也有一定差异。其中: 博世主攻中远距离探测,产品以76-77GHz为主; 大陆集团在77GHz和24GHz的毫米波雷达市场有一定优势; 海拉则以24GHz频率为主,在短距毫米波雷达市场拥有领先技术。 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竞争格局: 国内厂商方面,国产厂商与海外巨头差距较大,目前仍主要集中在24GHz频率毫米波雷达领域,华域汽车、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已有成熟产品实现量产,并稳定供货给国产汽车厂商。 而在77GHz毫米波雷达方面,核心技术仍被海外巨头垄断,国内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杭州智波、森斯泰克等多家国产厂商已经开始送样,华域汽车和德赛西威的77GHz毫米波雷达产品也开始量产,未来有望逐步导入国产汽车厂商供应链。 国内毫米波雷达主要厂商产品情况: 超声波雷达:技术相对成熟,成本优势明显, 国产厂商已崭露头角 超声波雷达测距方法简单,成本优势明显,在泊车辅助中已经应用成熟: 超声波雷达防水、防尘性能较好,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出超声波以及接收器收到超声波的时间差来测算障碍物的距离,测距方法较为简单,主要以短距离探测为主,探测范围在0.1-3米之间,但精度较高,在泊车领域有较大优势。 目前,超声波雷达的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于测量汽车前后障碍物的倒车雷达,被称为UPA,单个探测距离在15-cm之间,主要安装在汽车前后保险杠上; 另一种是用于测量汽车与侧方障碍物距离的超声波雷达,被称为APA,单个探测距离在30-cm之间,主要安装在汽车侧面。一般情况下,倒车雷达系统配备有4个UPA超声波传感器,而在自动泊车系统中,则需要增加4个UPA和4个APA超声波传感器,构成前4(UPA)、侧4(APA)、后4(UPA)的超声波雷达布局。 与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相比,超声波雷达整体成本较低,单个超声波雷达售价仅10-元,目前在泊车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根据汽车之家数据,截至年5月,汽车之家在售车型中倒车雷达的渗透率达到79%,其中前向雷达渗透率达到28%,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外Tier1厂商占据超声波雷达主要市场,国产厂商奥迪威已崭露头角。传统Tier1厂商在超声波雷达领域布局较早,且拥有客户优势,目前在全球超声波雷达市场中占据核心位置。 根据QYResearch数据,法雷奥和博世占据全球超声波雷达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法雷奥是全球老牌Tier1零部件供应商,是超声波雷达行业龙头,最新推出的自动泊车系统Park4U可在狭小空间内完成自动泊车过程,目前已进入路虎、起亚、大众、途安等众多车企供应链。 国内厂商方面,目前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储备,且与海外龙头厂商技术差距相对较小,足以满足乘用车自动泊车和倒车等功能要求,放量难点在于主流车企与现有供应商合作稳定,新入场玩家获得车企认证壁垒较高,时间周期长,且难以提供完整的自动驾驶辅助方案,所以一般局限于二级供应梯队。 目前,奥迪威是国内领先的超声波雷达制造企业,其超声波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发声器件及超声波换能器件等系列产品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智能仪表等多个领域,车载UPA超声波传感器是公司核心产品之一,在全球汽车超声波雷达市场份额约为5.55%,在国内汽车超声波雷达市场占有率近30%。 年全球超声波雷达市场份额: 车载摄像头:L3级以下智能驾驶中发挥 主导作用,行业增长确定性强 车载摄像头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目前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L3级以下智能驾驶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与手机摄像头非常注重成像质量不同,车载摄像头工作环境较为复杂,需要在高低温、湿热、强微光和振动等各种复杂外部环境下保持稳定,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且相较于雷达感知,摄像头技术开发较早,在汽车辅助驾驶中早有应用,目前市场上以摄像头为主的智能驾驶方案也相对成熟,在对智能程度要求不高的L3级以下智能驾驶车型中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ADAS功能要求不同,车载摄像头可以分为前视、后视、侧视以及内置摄像头等,目前后市摄像头主要用于倒车影像,行业渗透率已达50%,而用于疲劳提醒、手势识别的内置摄像头行业渗透率尚不足10%,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行业渗透率有望不断提高。 各类型车载摄像头渗透率: 车载摄像头主要由CIS图像传感器、模组封装、光学镜头、红外滤光片和音圈马达构成,成本占比分别为50%、25%、14%、6%、5%。 其中,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封装市场相对较为分散,且主要以国外厂商为主。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前五大厂商分别为松下、法雷奥、富士通、大陆、麦格纳,全球市占率分别为20%、11%、10%、9%、9%,合计占比为59%。 国产厂商方面,欧菲光通过收购富士集团天津工厂和车载镜头相关专利加大在车载摄像头模组方面的布局,目前已取得上汽、北汽、广汽等超过20家优质车厂的供应商资质。 丘钛科技也是国内领先的模组供应商之一,在车载摄像头模组领域也有布局,总投资6亿美元的高清摄像头模组及汽车摄像头模组项目已落地昆山,未来在汽车摄像头模组领域有望逐步实现突破。 同时,在系统集成方面,德赛西威已经实现了高清车载摄像头和环视系统的量产,产品已进入吉利、广汽和奇瑞等国产品牌汽车,公司自动泊车系统以及夜视系统等摄像头也在吉利星越、奇瑞捷途等车型中得到了应用。 华域汽车和华阳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在车载摄像头领域也有深度布局,已有量产产品供货给国内主流车厂。 车载摄像头成本构成: 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份额: 在车载摄像头镜头领域,国内已经占据领先优势: 根据ICVTank数据,舜宇光学、世高光、关东辰美、富士全球市占率分别为34%、18%、14%、12%,合计占比达到78%。 舜宇光学于年开始进入车载镜头领域,全球出货量稳居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34%,目前公司的车载镜头产品已涵盖前视、后视、环视、侧视和内视镜头,下游客户覆盖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等众多海外及国内一线汽车厂商。 联创电子在国内厂商中仅次于舜宇光学,年进入车载镜头并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目前公司已有2颗镜头产品通过MobileyeEyeQ4认证,8颗镜头产品通过MobileyeEyeQ5认证,产品获得法雷奥、麦格纳、安波福等核心Tier1厂商认可,并进入奔驰、宝马、特斯拉等一线知名车企供应链。 车载CIS图像传感器价值量占比最高,寡头垄断格局较为明显: 安森美深耕汽车电子领域,是全球车载CIS传感器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60%。韦尔股份旗下豪威科技和索尼兼顾手机和汽车市场,在车载CIS传感器领域已有所突破,全球市占率约29%,仅次于安森美。索尼在手机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目前已开始加大在车载CIS传感器领域的布局,当前市占率达6%。 此外,比亚迪半导体也推出了年国内首款万像素车规级图像传感器,格科微车载CIS传感器产品在行车记录仪、车内摄像头、度环视、倒车后视和驾驶员疲劳检测等场景中也开始大规模应用。目前,国内外厂商在车载CIS图像传感器领域差距较小,未来均有望享受行业增长红利。 全球车载摄像头镜头市场份额: 全球车载摄像头CIS传感器市场格局: 小结 传感器是智能汽车的“眼睛”,通过传感器实现车况感知是实现智能驾驶的第一步,在智能驾驶中占据关键作用。智能驾驶用传感器主要分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车载摄像头,各传感器性能优势各有不同,彼此之间可以实现优劣势互补,未来多传感器并用是智能驾驶的主要趋势。 目前,车载摄像头领域增长确定性最强,镜头和车载CIS芯片环节竞争格局较好,国产厂商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激光雷达行业未来增速最高,但目前尚处于量产关键时间节点,技术路径尚未确定,竞争格局尚不稳定,建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yy/10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免费资源分享电子资源免费分享日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