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弦钢琴艺术.8.上(总第19期)

世界钢琴艺术源流管蠡文丛:

森林与城市的和鸣——

德奥钢琴艺术的经典传承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德奥键盘艺术,流经以海顿、莫扎特为座标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由贝多芬注入强劲的灵魂和活力,走向浪漫主义时代的滥觞。在德奥钢琴演奏艺术传统中,以巴赫父子、约瑟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主体性肇始,历经舒伯特、韦伯、莫舍勒斯、门德尔松、李斯特、塔尔贝格、克拉拉·舒曼、亨塞尔特、冯·彪罗、勃拉姆斯不同风格泉流的融汇,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博大精深的意涵。德奥钢琴家无不崇尚深厚的学养。伴随着古典和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的浸淫,对哲学理论的深修,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探寻和师承,对中世纪以降欧洲各音乐流派的研考,对19世纪钢琴音乐严谨的历史审视,对不同民族键盘艺术特点的科学借取,至20世纪上叶,以莱比锡、柏林、维也纳为中心的高度严肃、重理性、重思辩的演奏及教学活动,衍生出一套从传统到当代发展演变的系统理论,近现代钢琴学派蔚然得成,为20世纪后半世界钢琴艺术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最个性化的内心表达(上)

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生于波恩Bonngasse大街一个清贫的音乐世家。其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其父J.van贝多芬曾在选侯宫廷唱诗班做过男高音歌手,后因缺乏才能且喜酗酒被解雇,仅给一半薪俸以维持家庭生活。善良、温情的母亲是宫廷厨师(与乐师同级)之女,是贝多芬终生的感情寄托。童年从师,小提琴家弗朗茨·安东·里斯(FranzAntonXaveriusRies,~)是其早年有恩情的老师之一。而对贝多芬帮助较大的当数宫廷管风琴师兼波恩剧院经理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尼费(C.G.Neefe)是贝多芬所经历过的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位作曲家、管风琴师、指挥家,尼费很有修养且倾向于启蒙运动,对德国民族歌剧、清唱剧的发展都有过贡献。通过尼费,贝多芬认识到德意志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其引导下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年轻的尼费不仅教贝多芬音乐,而且扩大他的艺术视野,使其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而且奠定了最初的音乐风格。贝多芬心情愉快地跟尼费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并在其很忙或离开市镇时顶替他做风琴师。

童年的贝多芬绘像

代替尼费演奏的经历使贝多芬积累了足够的登台经验。年,14岁未满的贝多芬被大提琴家、演唱会导演、指挥和作曲家约瑟夫·雷哈(JosephReicha,~)重用为剧院拨弦古钢琴琴手;翌年他正式担任选帝候宫廷乐队的副管风琴师;年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儿子终于靠音乐挣到了钱,给嗜酒的J.van贝多芬带来了几分快意。在做一位“著名乐师”的理想的鼓舞下,年4月,17岁的贝多芬拿着选帝候的荐书,赴欧洲音乐生活最为活跃的维也纳,拜访他心中的偶像海顿和莫扎特。到维也纳之后,因得知海顿赴英,他转而想让莫扎特鉴定一下自己的演奏才能。他走进了年轻偶像的家,在莫扎特的注视之下僵硬而缺乏生气地弹奏了一首巴赫的曲子,而莫扎特也只是说了几句很平常的赞语,就不肯多讲了。贝多芬不甘心维也纳之行就此泡汤,转而恳请大师给出一个主题,由他在钢琴上将其演绎成乐曲。莫扎特走近钢琴,站着弹了一段他的歌剧《唐璜》中的旋律。贝多芬听毕,一段旋律已在眼前铺展出鲜明的画面,坐在琴前时他的精神已完全集中。及至粗犷而又灵巧的双手触动键盘,灿烂辉煌的琴声立即扑面而来,在客厅里回响。贝多芬高度即兴的演奏能力、大胆的和声技巧和强大的力量,为莫扎特带来了许多未曾想到、感觉到的东西,使他不能不为充满意趣的乐境所陶醉,为眼前发生的事所震撼。贝多芬演奏结束后,莫扎特居然一时无法表述自己的感受,只对在场的一位朋友低声说道:“小心看护这孩子,他将震动世界。”年,莫扎特刚刚完成《唐璜》。由于当时身体欠佳,他坚持为来自波恩的才子上了几节课,但又忙于解决自己的拮据处境,很难持续给贝多芬以指导。两个星期后,贝多芬因母病重急急返回波恩。二人由此分别,终成永诀。这年7月,由于慈母不幸病逝,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不为艰难困苦所屈服的他,除演奏养家外,还设法到波恩大学去旁听哲学。那时的选帝侯宫殿是波恩大学的主要建筑,他在其中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研读康德,对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接触,重塑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是年冬,通过挚友韦格勒医生的推荐,贝多芬到波恩郊外的布朗宁夫人家里,为夫人的女儿和儿子教授钢琴。如此光阴荏苒,波恩郊外的乡野景色和与布朗宁一家的愉快交往,使贝多芬在艰辛的日子里找到了安慰——他为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所迷恋,壮丽宽阔的莱茵河,也使一度沉郁的贝多芬心境转而开阔。几年后的年,约瑟夫·海顿路过波恩,贝多芬闻讯拜见了久已仰慕的大师。这次相见,海顿听了贝多芬新作的一部康塔塔,出于爱才之心,邀请他到维也纳随他学习对位法,同时承诺教他配器法和作曲理论。早在自维也纳返回波恩后,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就受到居住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的欣赏,老海顿的邀请使后者受到鼓舞,他特地前往游说选帝侯马克斯米里安?弗朗茨,资助贝多芬到维也纳留居,以使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正是在选侯马克斯米里安?弗朗茨的资助下,贝多芬坐上了邮政马车,迎着朝阳奔往东南方向——那里正是贝多芬向往的维也纳。年11月10日,他到达了曾经到访的维也纳。

波恩Bonngasse大街,贝多芬出生的房子

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而其入室弟子胡梅尔正在国外巡演;老海顿则因刚刚获得首访伦敦的成功,忙于应对各国宫廷的频繁邀约,对贝多芬的指导只能断断续续。初来乍到的贝多芬不免感到失望,以为海顿对他漫不经心,因而还是决计要走一条自我创造之路。是次到维也纳不同于以往,他得到了波恩选侯向当地王公贵族的举荐,在上流社会的保护下,刚刚20出头,极具音乐天赋且怀一腔壮志的贝多芬,以其出众的即兴演奏才华很快在维也纳显山露水,融入了上流社会。在此时的维也纳,人们已经听过许多深具教养的钢琴家的演奏,像莫扎特、克莱门蒂、胡梅尔、约瑟夫·沃尔夫、克拉默等。但在年年底,饱受音乐教诲的维也纳人还是被来自波恩的矮小而其貌不扬的才子震撼了。贝多芬是作为钢琴演奏家而不是作为作曲家发起了第一次冲击,他所取得的压倒一切的成功,首先并不在于他的技巧如何精湛,而在于他情感表达的大海般深度和波涛汹涌,相比之下,其他人的演奏则成了小河流水。贝多芬的演奏显出前所未有的惊人的“粗野”,但以其粗放的力量和构思令人振奋不已,这样的钢琴演奏在维也纳前所未有。贝多芬充满个性、情感魅力,同时又具有空前力量的演奏,使整个维也纳乐界的音乐美学理念得到了解构、颠覆和重装。人们意识到,一种新的、原始的、粗狂的自然力已经出现,将以其无与伦比的和声胆略,以其对一切斯文的蔑视,满怀信心地纵横驰聘于钢琴之上,攻克最遥远的调性,穿梭于最深奥的转调之间。这个史所未有的钢琴家、钢琴音乐作曲家,就是贝多芬。有人称其为第一位真正的浪漫钢琴家,是一位为了expression(表情)而突破一切规律的人,是一个依照管弦乐团的方式进行音乐思维,并在钢琴键盘上做出表达以取得管弦乐效果的人。在其所处的年代,在李斯特远未成熟之前,能够这样做的只有他自己。在构思钢琴奏鸣曲时,贝多芬所考虑的只是借助钢琴所要表达出的音乐内容,而不是弹奏技巧本身。尽管在音乐成就上要远高于同侪,比起已经出版的琴谱上满是演奏新技巧的克莱门蒂、杜谢克,施泰贝尔特——他们的新技巧比贝多芬奏鸣曲中用到的更多,就布局而论,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却相对较保守,有时甚至老派得多。年从波恩前往维也纳之时,贝多芬的所有费用由波恩选帝侯马克斯米里安?弗朗茨支付,而弗朗茨也是科隆的大主教。本来的设想是,完成在维也纳的学业之后,贝多芬还要回到波恩,像他的祖父、父亲那样,到选帝侯宫中担当职责。但贝多芬到达法兰克福时,波恩已被法国控制,第二年选帝侯宫廷被永久驱散,贝多芬只好留居于维也纳。尽管他失去了资助,但也很快被喜爱音乐的贵族所收留。实际上,此时的贝多芬衣食无忧,他早期的所有演奏都是在这些贵族的家中进行的,其中至少有几年,他得到了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被邀请居住在亲王府中。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等王公贵族也都成为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旧的保护人系统提供的温床,使贝多芬得以成长。在旧的系统中,音乐家直接受雇于贵族或教堂并在其中实践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就像老巴赫、老海顿,或者像莫扎特那样,只不过靠着独立不羁的心灵个性,以及日渐增长的名誉,音乐家们才有可能从封建时代的语境中获得自由。贝多芬显然比莫扎特更进一步,更不愿做贵族客厅的宠儿,这使他终将背叛,几乎注定要成为旧的保护人系统培养的狼孩。事实的确是,他最终住进了有更多陌生面孔的旅馆,宁愿在自己的住所随意进出、起床、穿衣和无所顾忌地吃东西,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折腾忙碌。此时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需求,已使贝多芬从处境上比莫扎特顺利了许多,但他却因个性的原因备受痛苦。他总是同房东发生纠葛。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景物,他居然把窗户砍掉一块。每当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浇到自己头上以使大脑冷却,水从房屋地板上漏到了楼下的房间,引起了宿客的抗议,房东找上门来。左右上下邻居关系的紧张,使他不断被迫搬家——过于频繁的搬家,甚至使他感觉没有必要把钢琴的腿支上,时或就索性坐在地板上弹奏。与此同时,由于每次租房必须签署一张租契,限定租期,他虽然只在一处住宿,却同时安约为四个公寓付出房租。这也许是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积蓄的原因之一。

少年贝多芬在父母注视下练琴的情景

在维也纳,早期的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创作风格上也酷似两位前辈。他从不排斥炫耀技术,而且提高了某些他同时代的或在他在世时开始创作活动的作曲家的风格,譬如提高了胡梅尔开始而被车尔尼、卡克布伦纳、赫尔茨等人继承下来的技巧华丽的风格。他的《G大调奏鸣曲》(Op.31No.1)的柔板乐章就是这种技巧华丽风格的典范。他在其中有意采用了许多克莱门蒂的技术方法(双音、短琶音组成的经过句等等)。年年近30时,他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交响曲》,而莫扎特像他这样年纪时已写下交响曲40部左右。但由于海顿和莫扎特的坐标,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虽显迟缓,实际上却非常稳固。年,贝多芬将在维也纳出版的首部作品(其中一部分写于波恩),题献给了布朗宁夫人的女儿伊丽奥诺。这部作品是以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这年11月初,他在寄往波恩的信中对伊丽奥诺谈到了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把戏,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此后不久,他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自己高超的钢琴技巧。年1月,海顿再赴英国,安排贝多芬介跟随音乐理论家阿布雷兹贝格(JohannAlbrechtsberger,~),学习对位法。在阿布雷兹贝格门下,贝多芬受到了严格的训练;接着又随安东尼奥·萨里埃利(AntonioSalieri)学习作曲。虽然贝多芬抱怨自己到维也纳后老海顿并未教自己什么,但此后不久,他还是觉得自己从海顿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灵感——他满怀敬诚,把新近完成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自己的“海顿老爹”。年3月,贝多芬将自己的两个弟弟安排在维也纳并找好工作,25岁的他于维也纳城堡剧场初次登台举行协奏曲演奏,亲自担纲首演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观众的热烈拥趸告诉他,在此时的维也纳,自己已被视作一代天才莫扎特的天才接班人。面对责任和期望,年轻气盛的他决心勇往直前。同在这年,他完成了在波恩时未完成的《为钢琴与乐团所写的回旋曲》。从调性、配器与创作时间上看,这首迷人的曲子与他已完成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终乐章相仿,因而它可能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终乐章的原始稿。但此作闪亮的音阶与琶音运用,使它成为作曲家青年时期的珠玉之作。同年,他还出版了第1和3钢琴奏鸣曲及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这些作品,奠定了他的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青年贝多芬的创作情景

维也纳的生活,岁月的增长,使贝多芬从生命到艺术渐趋成熟。成熟后的贝多芬,在创作和演奏风格上都发生了极其个性的变化,强烈的浪漫主义性格活跃其中。正如前所谈到的,在贝多芬之前的时代,莫扎特和克莱门蒂都曾是欧洲乐坛上的大圣,但有乐评家比喻:克莱门蒂、莫扎特音乐的价值似乎止于一种“音的建筑”,相比之下,贝多芬后起的音乐则是灵魂的表征;克莱门蒂的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则是灵魂的声响。可悲的是,他的成熟之日也是他忍受疾病的开始。自年起,贝多芬的两耳开始失聪,严重时甚至需要借助“手写对话簿”才能与人交谈。尽管一开始这使他非常痛苦,但此后5年,凭着神奇的想像力,他写出了一系列经天纬地的杰作。这些作品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顿的束缚,释放出异样的光彩。他的声誉也随其别样的音乐传遍全欧。对于继克莱门蒂、约瑟夫·海顿、莫扎特之后巍然崛起的贝多芬,他的音乐是属于古典派抑或浪漫派的问题,后世众说纷纭;而他的钢琴演奏,以其演奏法来看,至少说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浪漫主义性格的。从演奏姿态上来看,在维也纳抑或欧洲,贝多芬是人们前所未见的高抬手臂弹琴的演奏家:演奏时坐姿平静、高贵而优雅,毫不装腔作势,但其击键力度之强,几乎从头到尾都有如在砸琴弦——他使钢琴成为最个性化的音乐表达工具。对他而言,手下的钢琴首先必须真实而充分地传达出内心的感觉,必须给出管弦乐队的效果。他似乎不大爱惜钢琴,这也许是由于他小时的老师并非是职业钢琴家——专业钢琴家往往会要求学生对钢琴有最起码的尊重,甚至要求把作为乐器的钢琴奉若神明,绝大多数专业学生因为热爱音乐会对钢琴抱有一种感激之情,都把乐器看得比音乐还重要。而在贝多芬这里却刚好相反,他首先是一个注重expression(表情)的音乐家,其次才是钢琴演奏家,他对钢琴有种恨铁不成钢的诉求,因钢琴并不能很好地帮他达到某种效果,达到他心目中的演奏指标,他在演奏事总是无暇顾及钢琴,不会顾惜到钢琴,所持的心态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为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的创始人,贝多芬的作品大多由自己首演。年,贝多芬创作了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将此曲题献给他的老师、德高望重的歌剧作曲大师安东尼奥·萨里埃利。曲中不仅呈现早期古典乐所特有的风格语法,诸如线条句法明晰、多分解式和弦音形、流行于18世纪中期宫廷的嘉兰特(Galant)风格等;其严谨的构架形式亦充分表露出诠释上对早期古典风格的谨慎与用心。贝多芬沿袭了阿布雷兹贝格、安东尼奥·萨里埃利、约瑟夫·海顿、莫扎特热心教学的传统。在维也纳,作为一位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他渴望出现更加优秀的人才,对培养优秀人才充满了不竭的热情。而事实上,私人钢琴教学也是他的一个主要生活支撑,其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并非作品酬金或演奏,而是课时费。年底,贝多芬受聘担任腓特烈·威廉二世的御前演奏家,随其访问布拉格、德累斯顿及柏林。当时的波西米亚音乐人才辈出,各民族乐风荟萃,因而被赞誉为“欧洲的音乐学院”。但在布拉格,尽管当时已受到耳聋的困扰,贝多芬的两场音乐会仍然引起了全城轰动,音乐素养很高的波西米亚人甚至将其看做上帝派至人间的音乐拯救者。正是在这里,贝多芬也与同时代重要的钢琴演奏家——誉满巴黎的德国钢琴家施泰贝尔特、奥地利钢琴家约瑟夫·沃尔夫得以相识。前者被誉为“震音之王”,后者则身高6英尺,手指跨度能达13个键,宽阔的键盘操持使其演奏轻松自如,即席表演更得心应手。

青年时代的贝多芬(素描)

在布拉格,波西米亚居功厥伟的钢琴家、作曲家、乐评家和钢琴教师瓦茨拉夫·扬·克里提特尔·托马赛克(VaclavJanKrtitelTomasek,~)第一次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将其称作“演奏家中的巨人”。据其自称,由于脑海里总是回荡着贝多芬情致浓密、意绪万千的琴声,贝多芬音乐和演奏释放出来的夺目光艳令他自惭形秽,一连几天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再触碰钢琴,后来才理智决定要加倍努力练琴。托马谢克虽然羡慕贝多芬的演奏,却一时未能习惯其前所未有,“不似于昔法体”的音乐——频繁地从一个动机大胆插入另一个动机,使逐渐发展起来的乐思不断遭到破坏的做法:“我仔细倾听贝多芬的作品。对于他那富有威力和才华横溢的演奏,感到十分钦佩。他从一个动机转到另一个动机所常常采用的偏离手法是大胆的,对于靠什么使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我还没能思考透彻,但逐渐发展起来的乐思又被破坏掉了。这些缺点的出现,在于他的想像力过于丰富;它们因而常常损害了他最伟大的作品。对他无成见的听者也常常因为这个缘故从狂喜中惊醒。在创作中追求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似乎是他的主要创作目的。”但曾随贝多芬上课的波西米亚弟子赛弗里德(IgnazVonSeyfried,~)并不这么看,而认为贝多芬的即兴演奏是瀑布,是大自然的威力,是势不可挡的完美激情。在柏林,贝多芬的演奏再次引发轰动。年轻的路易斯·菲尔迪南亲王是一位很有天赋的音乐家,他欣赏贝多芬,以朋友、知己身份请贝多芬留居柏林,承诺给予优厚待遇。但已开始名闻遐迩而且更具信心的贝多芬前思后想,觉得还是维也纳更适合自己。贝多芬的波西米亚弟子赛弗里德曾称,当贝多芬的情绪处于好斗状态时,不要指望他会温良恭俭让地放谁一马,谁跟他比赛,谁就肯定倒霉。贝多芬的出现,给欧洲的乐界带来了足够的震憾,而其绝不相让、宽容对手的坚定十足的德意志性格,也使同时代的多个著名同行遭受重创,甚至折戟沉沙。早在初到维也纳之时,贝多芬曾与宫廷钢琴家纪林格(Gleaner,~)有过一场比赛,后者一败涂地,锐气尽失,再也不敢与贝多芬对阵。纪林格的朋友——钢琴家兼调律师温泽尔·车尔尼(WenzelCzerny,~)目睹了这场比赛,决定为自己的儿子拜师贝多芬。与贝多芬相遇相识于布拉格,与贝多芬堪称好友的约瑟夫·沃尔夫,年曾将自己有一定演奏难度的钢琴奏鸣曲(Op.6)题献给贝多芬。但在接下来的年,在韦茨拉尔伯爵(Wetzlar)的房子里,他与贝多芬的一场类似决斗的钢琴比赛却使他颜面尽失,名声骤落,不得不避居巴黎,而后再迁伦敦,后隐居僻壤之地,不知所终。与早年访问德累斯顿宫廷的年轻法国音乐家路易·马尔尚(LouisMarchand,~)遭遇约·塞·巴赫后以借故脱逃确保颜面的方式不同,在维也纳的莫里茨·弗利斯伯爵(CountMoritzvonFries)府,巡演中的施泰贝尔特也因应诺与贝多芬比赛而当众蒙羞——那场即兴演奏比赛骤然间改变了施泰贝尔特的命运,使他再无颜留在维也纳,而远赴圣彼得堡,改行从事沙皇宫廷乐队的指挥,终老于俄罗斯。贝多芬虽然急躁易怒,不无怪癖,但凭着正直的为人和待人以诚的处世,顺便也不乏忠实的朋友,激励着他的创作和演奏。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卡尔·霍尔兹(KarlHolz)、安东·费利克斯·辛德勒、卡尔·车尔尼等。其中的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Ries,~),是他早年老师的儿子,做过他的助手,二人感情笃厚。年,10岁的卡尔·车尔尼第一次拜见心慕神往的偶像贝多芬,见面时看到偶像的耳朵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地板上弹琴,颇觉奇异。他事后对人描述自己的老师,说:“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

贝多芬常借户外散步克服孤独和忧伤

这一年,贝多芬爱上了17岁的表妹、同时也是他学生的朱丽叶塔?圭恰迪尔(~),把自己新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题献给了她。然而,幼稚自私、而且沉迷于风情的圭恰迪尔,并不理解贝多芬崇高的灵魂——年初她轻曵蝉声过别枝,与伽仑堡伯爵陷入了热恋,并于与之次年结了婚。从年感到听觉渐显衰弱之日起,新旧世纪之交的数年间,埋头于音乐创作的贝多芬,对于自己的健康已经无暇顾及。但到年,由于耳疾明显加重,到剧场后他必须坐在第一排才能听见舞台上的乐音。就是在这一年,他第二次访问布拉格,担纲演奏了年完成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次年他迁居于距维也纳一小时车程(马车)的海利根施塔特镇,在宁静的环境中完成了《第二交响曲》。耳聋加上恋爱挫折,使贝多芬的情绪低落之极。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什么时候都是他最为有效的心灵妙药,野外散步似乎是他最大的心灵安慰。但新的痛苦又接踵而至,此时由于看到却无法听到农夫吹笛的声响,他痛苦万分,悲观又起,几欲自杀并曾写下遗嘱。幸在从性格上来说他终是强者,他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了人生的信心,不屈不挠地同聋疾作斗,以音乐理想化解了这次精神危机。在维也纳,心高气傲的贝多芬视“震音之王”施泰贝尔特和韦伯的老师、赋格理论大师福格勒(GeorgJosephVogler,~)神父为“庸俗者流”,认为莫扎特太老式,对年轻的波西米亚“键盘之王”伊格纳齐·莫舍勒斯(IgnazMoscheles,~)不免几分小觑。但他对克莱门蒂十分敬重,也对克莱门蒂早年的弟子约翰·巴普蒂斯特·克拉默(JohannBaptistCramer)评价甚高。玛丽·比戈、多萝特亚·埃特曼都是专弹贝多芬作品的女人,贝多芬对她们笨拙而羞涩地献殷勤,则是属于另一种心理。可惜的是,他赢得了许多女人的敬重,一旦他流露出爱意,她们即会离远。由于不像莫扎特那样在书信里随手记述和评价音乐家和演奏家的点点滴滴,人们无法获知贝多芬对同时代钢琴家们的评语。仅有的是,在谈到玛丽·帕赫勒·科沙克时,他极尽溢美之词。身为德国犹太裔钢琴家,约翰·克拉默也对贝多芬极为崇尚。他曾告诉自己的学生:没有听过贝多芬演奏,等于没有听过即兴演奏。卡尔·车尔尼禁不住地赞美自己的老师:他的即兴是如此精彩、出类拔萃,常常听得人热泪盈眶,有些人还会发出啜泣。除了他的乐思之美而新奇,除了他表达乐思的方式之巧妙,他的演奏还有着一种说不出的魔力。车尔尼描述贝多芬那双散发魔力的手,说它们长满汗毛,手指,特别是指尖很宽,伸展并不大,勉强够十度。这双手可以使很多人落泪,但一些保守者还是觉得贝多芬的和声控制得并不理想。贝多芬在演奏时尽管自由发挥,但在教学中他却训练学生竭力恪守规范。他有一句名言:“照我说的去做,别照我弹的去做。”他要求学生将手放在键盘上的姿势必须使手指不必过分抬高,并将其作为学习弹琴的唯一方法。他遵循克莱门蒂的方法,坚持连奏,把莫扎特的方法称作老式的“手指跳舞”或“空中拉锯”。他坚持不亲自对自己的侄子卡尔·查理施教,而让卡尔·车尔尼代为授课,以保持师道之尊和授课效果,但他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rk/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