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

本文要点

■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说”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误解,而这与翻译有关。在中文语境中,“鸦片”是危害人生命的毒品,一旦染上就意味着死亡,但按照马克思原文的意思,它只是苦恼和困顿生活中的麻醉药和镇静剂,他认为其功效可以缓解一时,但最终并不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只有改变痛苦产生的世俗世界,消除权力和资本对人的操控,人才能获得解放和拯救。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三年多内,经常发生因劣质食品致病而造成穷人死亡的事件,一次霍乱大流行更使三千多人丧命。这种状况让以政治难民身份流亡比利时的马克思感到,这里是“天堂”与“地狱”同在,而“天堂”又是由生活在“地狱”中的人用双手建造的!……流亡布鲁塞尔三年,马克思的住所更换了八九处,如今有迹可寻的就只有这三处了。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值得思考的是:哪些方面变化了?哪些方面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

8德国“马克思年”活动异彩纷呈,仅在其故乡特里尔就举办了四个大型展览和三百多场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四个大型展览包括莱茵兰州立博物馆和西蒙斯蒂福特市立博物馆的“卡尔·马克思,一八一八-一八八三,生平、著作和时代”、教会博物馆的“劳动的生活价值”和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的“从特里尔到世界:卡尔·马克思,他的思想及其持续至今的影响”,它们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具象地呈现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犹太-基督教传统、近代启蒙运动、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治变革等因素所构成的近代欧洲的社会图景,展示了在这一复杂的时代氛围中马克思的生命历程及其探索和思考的轨迹,突出了他的事业、思想及持续至今的影响,还以宗教的视角再现了劳动的多种形式、场景及其所凸显的“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不同境遇。这些展览体现了举办者在马克思本人及其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上尽力避免以其身后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和不同效应来“逆推”其原貌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接近真实而客观的马克思。

“马克思年”莱茵兰州立博物馆展览广告牌

作为“马克思年”国际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我赶在10月21日三个展览关闭之前(最后一个将长期保留)去参观,并出席了撤展当晚在特里尔大剧院举办的“告别卡尔”晚会。这项活动结束后,我还有八十余天在欧洲逗留的时间,于是决定,从特里尔出发,到波恩-科隆、柏林、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最后是伦敦和曼彻斯特,寻找和考察一下马克思一生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以及其手稿保存的机构。所幸的是,我这种“一网打尽”式的愿望最终完满实现了!这趟旅行真是愉快而充实,我还随走随写,记录下一些零星的见闻和感受,姑且算是“雪泥鸿爪”,谨辑录于此。

被祖国哺育和放逐的人

马克思自称是一个“世界公民”,但他是有祖国的。他在尚未统一的德国最大的公国——普鲁士出生、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培育和锻造出最初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志趣,但这些均与一个庸俗、蒙昧而专断的国家的理念和行为相冲突。于是他被驱逐了,开始了动荡的流亡生涯,四十余年没有国籍,直至去世。当然,这也促成了他放眼世界、纵横历史、不囿于一国和一时思考问题的致思特征,从世界格局中和历史长河中批判与透析德国的“国民性”一直是他持续不断的工作。然而,离开祖国、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马克思却又始终以母语写作为主(占到其全部著述的百分之八十五),其最重要的作品也要在德国出版。当他将客居伦敦多年整理完成的《资本论》第一卷手稿亲自送回祖国印刷、出版的时候,心情非常激动……

重返特里尔的“发现”

我曾于5-6年在这座美丽的小城工作过一年,这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阔别两年多了,再次回来,倍感亲切。“黑门”依旧肃穆,摩泽尔河清澈见底,葡萄架如绿色军阵一般排列整齐……我再一次强烈地意识到,这里是马克思的故乡!他在这里出生、接受启蒙教育和恋爱,培育、酝酿和塑造了最初的思想和情怀,对其以后的理论发展和价值追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联想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招牌、口号和工具的人对致力于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者的诸多非议中,有一句特别损人的话,叫“不接地气”。而当我漫步在城郊伊尔施(Irsch)松软、逶迤的小径,看到周遭五彩缤纷的树木和满眼是绿的草地;当我回到宿地,看到住着属于自己的三层楼房、靠养老金生活的普通退休工人库尔特·维罗尼卡(KurtVeronika)夫妇在为我修整窗前的花坛和调试电视;当我向德国的同行和特里尔大学的老师们赠送两年前在这里写作完成的《滥觞与勃兴》、介绍我们献给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的礼物——十二卷本的《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时,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是——“脚踏实地”。

现在在特里尔保留着与马克思直接有关的遗址有四处:一处位于布吕肯大街(Brückenstra?e)10号,这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他在此住了一年半,现在是一座博物馆;另一处位于西蒙大街(Simeonstra?e)8号,位于“黑门”斜对面,马克思在此居住了十五年多,;燕妮故居位于诺伊大街(Neustra?e)83号;而马克思就读过的威廉中学位于耶稣会会士大街(Jesuitenstra?e)13号,现在是一所神学院。另外,约翰尼斯大街(Johannisstra?e)28号是已经关闭的著名的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的原址。这些建筑彼此之间距离都不远。

此外,在马克思故居周围有众多的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和富丽堂皇的教堂。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保存传统的意志十分强大,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氛围和人文情怀,马克思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成长的。

我这次来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接触到了另一位同样出生在特里尔、在当代西方宗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奥斯瓦尔德·冯·内尔-布劳宁(OswaldvonNell-Breuning)的思想。他与马克思身处不同的时代,世界观和宗教立场迥异,但毕生思考和探究的议题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都致力于试图“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确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与宗教”是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课题。无论是清理马克思思想中的宗教因素,还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客观看待宗教现象和全面理解宗教的功能,无论是从宗教世俗化的维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boencheng.com/kbecrk/6178.html